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大觀的《壽平章秋壑師相》
全文:
稽首毗盧法身主,三身一體圓滿覺。
曼殊室利大智海,普賢清淨行原門。
大慈悲父觀世音,信住行向地等妙。
五十三位善知識,權實擁護天龍神。
慈威加被儼在上,鑒茲贊祝行上空。
癸酉仲秋之八日,定光金地產異人。
自威音前秉正因,向靈山上受記莂。
優缽孕奇時一現,昴宿騰精瑞兩間。
千靈嘉會當其時,君臣道合若符節。
昇平規模愈持持重,呼吸變故常鎮浮。
身徇國難入重險,手扶日轂升中天。
遠夷縮縮憚威略,生民熙熙安袵席。
嗣皇矜式尊為師,萬彙仰戴恃為命。
佛法流行明盛世,持世護法端有恁。
二千年後視今日,二千年前等無異。
如來慧命期永續,眾生正信當不斷。
整頓乾坤大力量,安樂黎庶大福德。
我此伽藍鄮嶺東,釋尊舍利所鎮臨。
即茲吉祥殊勝地,袞繡光儀立壽祠。
穰穰緇侶方儼集,鐘鼓梵唄何所祝。
萬象舌頭悉稱壽,寶塔顯為舒瑞光。
昔阿育王造佛塔,其數滿八萬四千。
一塔該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同一塔。
八萬四千妙喜祥,八萬四千妙殊勝。
原均吉祥與殊勝,散作壽域無邊春。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稽首
(1)
(2) 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周禮·春官·大祝》。賈公彥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頓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宣子拜稽首焉。——《國語·晉語》
孟明稽首曰。——《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三國演義》
(3) 出家人所行的常禮,一般在見面時用
神仙見 西門慶,長揖稽首就坐。——《金*瓶*梅》
毗盧
(1).佛名。 毗盧舍那 (亦譯作 毘盧遮那 )之省稱。即 大日如來 。一說,法身佛的通稱。 宋 蘇轍 《夜坐》詩:“知有 毗盧 一逕通,信腳直前無別巧。”
(2).見“ 毗盧帽 ”。
法身
(1).佛教語。梵語意譯。謂證得清淨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滅,無形而隨處現形,也稱為佛身。各乘諸宗所說不一。《大般泥洹經·如來性品》:“知如來法身,長存不變易。”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劫比他國》:“嘗聞佛説,知諸法空,體諸法性,是則以慧眼觀法身也。”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聖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盧簡求 《杭州鹽官縣海昌院禪門大師塔碑》:“法身魁岸,相好莊嚴,眉毛紺垂,顱骨圓聳。”
(3).舊指修煉得道之身。 明 張綸 《林泉隨筆》:“ 俞氏 則謂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後,法身則然,豈可以血肉之軀投畀水火乎?”《西遊補》第十六回:“ 行者 一時難忍,現出大鬧天宮三頭六臂法身,空中亂打。”
三身
(1).傳說海外有國,國人一首三身。《山海經·海外西經》:“ 三身國 在 夏後啟 北,一首而三身。”《淮南子·墬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 丈夫民 、 奇嵇股民 、 一臂民 、 三身民 。”
(2).佛教語。說法不一。通常指法身、報身和化身(或應身)。乃成佛所證之果。《金光明最勝王經·分別三身品》:“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唐 權德輿 《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詩:“已取貝多翻半字,還將陽燄諭三身。”《朱子語類》卷一二五:“佛氏所謂三身:法身者, 釋迦 之本性也;報身者, 釋迦 之德業也;肉身者, 釋迦 之真身而實有之人也。”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十四:“凡佛皆有三身:一曰法身,謂圓心所證;二曰報身,謂萬善所感;三曰化身,謂隨緣所現。”
一體
(1) 有機的整體
融成一體
(2) 有機地結合或聯結起來的整體
俱為一體。——諸葛亮《出師表》
胡越為一體。——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圓滿
十分完滿,沒有欠缺
圓滿的答案
釋大觀名句,壽平章秋壑師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