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游的《自儆》
全文:
學當盡力去浮華,從事文辭但可嗟。
造道淺深看應物,修身勤惰驗齊家。
參考注釋
造道
謂提高品德修養。 宋 蘇軾 《與李公擇書》之十一:“兄造道深,中必不爾。” 宋 葉適 《送孫偉夫》詩:“我友睎 顏 人,造道最勇決。”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大學》古本謂格物猶言造道,又謂窮理如窮其巢穴之窮,以身至之也。”
淺深
(1).深和淺。《禮記·王制》:“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頌讚》:“雖淺深不同,詳略各異,其褒德顯榮,典章一也。” 宋 蘇軾 《學士院試孔子從先進論》:“其志不同,故其術有淺深,而其成功有巨細。” 郭沫若 《羽書集·由“有感”說到氣節》:“悲歌 燕 趙 已消沉,淪落何須計淺深?”
(2).深厚。 宋 蘇舜欽 《啟事上奉寧軍陳侍郎》:“自爾家事細微,必為賙給,使舉族免於流轉,得專孝思,其為惠淺深,以此可見。”
應物
(1).順應事物。《莊子·知北游》:“邀於此者,四枝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鍾泰 發微:“‘應物無方’,言不執滯也。”《史記·太史公自序》:“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宋 歐陽修 《道無常名說》:“無常以應物為功,有常以執道為本。”《西遊記》第二回:“這猴王自從了道之後,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
(2).猶言待人接物。《晉書·外戚傳·王濛》:“虛己應物,恕而後行。”《隋書·循吏傳·劉曠》:“ 劉曠 ,不知何許人也。性謹厚,每以誠恕應物。” 明 孫柚 《琴心記·挑動春心》:“你看他清標應物,如春月之濯柳;英氣逼人,似野鶴之出羣。” 清 姚鼐 《揚雄<太玄>目錄序》:“雖庸愚不肖,苟筮之而見所以處事應物者,皆合乎聖人之道也。”
修身
陶冶身心,涵養德性
修身養性
齊家
治家。語出《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清 李漁 《風箏誤·閨鬨》:“不會齊家會做官,只因情法有嚴寬。”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夫強異類者以同居,以此而日言齊家,豈非怪謬!”
陸游名句,自儆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