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善珍的《祭觀文忠惠趙節齋》
全文:
公真天人,謫墮塵世。
方朔歲星,傳說箕尾。
又疑山林,一念差耳。
樂全僧身,忠宣佛位。
夙弘願力,出濟事會。
作民司命,壽國元氣。
神皇布政,夐古鮮儷。
誰為謗書,陰受風旨。
疾雷破柱,公不失匕。
關弓射羿,公愈薦禰。
山藪高深,天球粹美。
出夷入險,更使迭帥。
長淮虜沖,孽雛旁睨。
飛囊走羽,秉鉞危寄。
初聞謝公,語誤客異。
復傳孔明,食少敵喜。
箋病乞閒,易蘇舊治。
大星竟隕,白雞告祟。
撫公平生,竹帛光煒。
諒公精爽,河嶽流峙。
萬鍾千駟,濁世糠秕。
五龍九鯤,乘雲謁帝。
某閩衲野鶴難系,公呼來霅,獲望簪履。
酒闌燭跋,孤客末至。
香菸未散,三生彈指。
紓百結腸,儲一升淚。
上悲法門,下哭知己。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謗書
(1).誹謗和攻訐他人的書函。《戰國策·秦策二》:“ 魏文侯 令 樂羊 將,攻 中山 ,三年而拔之。 樂羊 反而語功。 文侯 示之謗書一篋。 樂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唐 崔顥 《結定襄郡獄效陶體》詩:“謗書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2).指《史記》。《後漢書·蔡邕傳》:“昔 武帝 不殺 司馬遷 ,使作謗書,流於後世。” 李賢 註:“凡史官記事,善惡必書。謂 遷 所著《史記》,但是 漢 家不善之事,皆為謗也。” 宋 洪邁 《容齋隨筆·謗書》:“ 司馬遷 作《史記》,於《封禪書》中述 武帝 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備,故 王允 謂之謗書。”
(3).泛稱有直言指斥或毀謗內容的史傳、小說等。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後漢書>誤仿<史記>》:“且序酷吏必屢稱天子以為能,未免露謗書之意。” 柯靈 《香雪海·題材問題一解》:“《水滸傳》之後有《續水滸傳》(《蕩寇志》),也是用了同一題材,卻乾脆成了一部農民起義的謗書。”
風旨
(1).指君主的旨意,意圖。《公羊傳·莊公元年》“天子嫁女於諸侯” 漢 何休 註:“禮:尊者嫁女於卑者,必持風旨。”《隋書·裴矩傳》:“﹝ 裴矩 ﹞承望風旨,與時訊息,使 高昌 入朝, 伊吾 獻地,聚糧 且末 ,師出 玉門 。”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三》:“皇帝誠厲風旨,於此中得一二人如 恩 與 吉 者,俾侍太子,則一暴十寒之病庶幾免矣。”
(2).泛指意旨,意圖。《後漢書·鮑永傳》:“ 莽 以 宣 不附己,欲滅其子孫。都尉 路平 承望風旨,規欲害 永 。” 宋 范仲淹 《與韓魏公書》:“使死者全名,生者服義,敢不欽佩風旨。” 梁啓超 《<民約論>巨子盧梭之學說》:“各人必須由自己所見而發,不知仰承他人之風旨,苟有所受,斯亦不得公矣。”
(3).風格旨趣。《後漢書·黃憲傳》:“ 黃憲 言論風旨,無所傳聞,然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遠,去玼吝。” 明 陳子龍 《六子詩序》:“五七言絶句盛 唐 之妙,在於無意可尋,而風旨深永。” 清 龔自珍 《工部尚書高郵王文簡公墓表銘》:“由此例之,公之風旨,其視徒表暴於道路者何如哉!”
釋善珍名句,祭觀文忠惠趙節齋名句
名句推薦
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韓非及後人《韓非子·外儲說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