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強至的《依韻奉和經略司徒中寒食後池詩二首》
全文:
置酒高吟禁火天,主人勛德重韋賢。
廟朝論道看三入,樽俎談兵已萬全。
曉竹洗煙叢玉瘦,春池濺雨亂珠圓。
曲江壯觀今蕪沒,不復紅妝照客船。
參考注釋
廟朝
(1).宗廟和朝廷。《孔子家語·觀周》:“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 王肅 註:“宗廟、朝廷之法度也。”
(2).專指朝廷。君主聽政的地方。《戰國策·秦策三》:“臣今見王獨立於廟朝矣。”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3).專指朝廷。以君主為首的中央政府。 宋 陳亮 《謝楊解元啟》:“故廟朝徒嘆於乏才,而川澤豈聞於遺士!” 明 宋濂 《龍門子凝道記·采苓符》:“予聞馬之瘠肥責乎牧圉,民之休戚係乎廟朝。”
論道
(1).謀慮治國的政令。《周禮·考工記序》:“或坐而論道。” 鄭玄 註:“論道,謂謀慮治國之政令也。”《楚辭·離騷》:“ 湯 禹 儼而祗敬兮, 周 論道而莫差。” 宋 王安石 《論館職札子》:“以為王者之職,在於論道,而不在於任事。”
(2).議論、闡明道理。《荀子·正名》:“故,知者論道而已矣。” 唐 王維 《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上客能論道,吾生學養蒙。”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皆絶似村嫗謾駡口吻,毫無士君子從容論道之風。”
樽俎
(1).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晉 葛洪 《抱朴子·暢玄》:“越樽俎以代無知之庖,舍繩墨而助傷手之工。”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辭了 法聰 ,別了夫人,把樽俎收拾起。”
(2).指宴席。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一》:“ 仲尼 聞之曰:‘夫不出於樽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其 晏子 之謂也,可謂折衝矣。’” 宋 王安石 《寄郎侍郎》詩:“久願作公樽俎客,恨無三畝斲蓬蒿!” 陳毅 《滿江紅·送周總理赴日內瓦》詞:“看我公樽俎折強權,期贏獲。”
談兵
議論軍事;談論用兵。 宋 梅堯臣 《夜酌趙侯家》詩:“方與舊將飲,談兵燈燭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文士論兵》:“其次則 沉少林 狀元、 董伯念 禮部,並有聲藝苑,亦好談兵。” 程善之 《春日雜感》詩:“十四學擊劍,十六能談兵。”
萬全
萬無一失;絕對安全
萬全之策
強至名句,依韻奉和經略司徒中寒食後池詩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