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陳淳的《晴和再用丁韻》
全文:
膏霖溉注既優渥,璇穹頓掃頑雲車。
沉香久郁悉清豁,無復沴氣東西斜。
金盤擁出三足烏,赫赫耀目伸爪牙。
融融熙熙遍林谷,鳴有喜鶯無愁鴉。
東阡土脈浸溫暢,頗頗釋我農人嗟。
壯者舉耜趾相摩,少者行饁肩相差。
乃知乾元父萬物,仁育兩間同一家。
太和生生終莫遏,不容痴寒固驕夸。
殘陰噎噎終必退,安能掩軋壯陽芽。
日涉老仙憂民隱,詩詞懇惻如黃麻。
料對茲晨少慰懌,行歌豳頌筆生花。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生生
後綴,用在名詞素形容詞素後面以增強詞意
虎氣生生
好生生
不容
(1)
不許;不讓
不容置疑(不容許有什麼懷疑)
(2)
不容許存在;不接納(為世所不客)
驕夸
亦作“ 驕姱 ”。1.驕傲自誇。 北齊 劉晝 《新論·明謙》:“聖人知人情尚賢而好伐,故發言裁典,多由謙退;所以棄其驕夸,競垂世則也。”一本作“ 驕姱 ”。 清 無名氏 《都門竹枝詞·京官》:“兵馬司官出早衙,一人前導意驕夸。”《中國小說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 鞌 之戰寫 齊 高固 餘勇可賈,表現 齊 人的勇而驕夸。”
(2).自豪誇耀。 高旭 《愛祖國歌》:“汝亦世界上無價之產物兮,汝豈不足以驕夸。”
陳淳名句,晴和再用丁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