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盧仝的《寄男抱孫》
全文:
別來三得書,書道違離久。
書處甚粗殺,且喜見汝手。
殷十七又報,汝文頗新有。
別來才經年,囊盎未合斗。
當是汝母賢,日夕加訓誘。
尚書當畢功,禮記速須剖。
嘍羅兒讀書,何異摧枯朽。
尋義低作聲,便可養年壽。
莫學村學生,粗氣強叫吼。
下學偷功夫,新宅鋤蔾莠。
乘涼勸奴婢,園裡耨蔥韭。
遠籬編榆棘,近眼栽桃柳。
引水灌竹中,蒲池種蓮藕。
撈漉蛙蟆腳,莫遣生科斗。
竹林吾最惜,新筍好看守。
萬籜苞龍兒,攢迸溢林藪。
吾眼恨不見,心腸痛如搊。
宅錢都未還,債利日日厚。
籜龍正稱冤,莫殺入汝口。
丁寧囑託汝,汝活籜龍不。
殷十七老儒,是汝父師友。
傳讀有疑誤,輒告諮問取。
兩手莫破拳,一吻莫飲酒。
莫學捕鳩鴿,莫學打雞狗。
小時無大傷,習性防已後。
頑發苦惱人,汝母必不受。
任汝惱弟妹,任汝惱姨舅。
姨舅非吾親,弟妹多老醜。
莫惱添丁郎,淚子作面垢。
莫引添丁郎,赫赤日裡走。
添丁郎小小,別吾來久久。
脯脯不得吃,兄兄莫捻搜。
他日吾歸來,家人若彈糾。
一百放一下,打汝九十九。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十七
十分之七。《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郭象 註:“世之所重,則十言而七見信。” 宋 蘇軾 《范景仁墓志銘》:“以今賦入之數十七為經費,而儲其三以備水旱非常。”
老儒
舊謂年老的學人。 晉 摯虞 《答杜預書》:“變制通理,垂典將來,何必附之於古,欽以舊義,使老儒致爭哉!” 唐 牟融 《寄周韶州》詩:“十年學道困窮廬,空有長才重老儒。”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一:“ 嘉興 人 聞人茂德 ,名 滋 ,老儒也。”
父師
(1).即太師。上古三公之一。《書·微子》:“ 微子 若曰:‘父師、少師, 殷 其弗或亂正四方。’” 孔 傳:“父師,太師。”《漢書·五行志上》:“降及於 殷 , 箕子 在父師位而典之。” 顏師古 註:“父師,即太師, 殷 之三公也。 箕子 , 紂 之諸父而為太師,故曰父師。”
(2).即大司成。太子的師傅,掌國學之教。《禮記·文王世子》:“樂正司業,父師司成。” 孔穎達 疏:“父師,主太子成就其德行也。” 孫希旦 集解:“父師,即大司成也。樂正掌國學之政,故世子之學業,樂正之所主;大司成總國學之教,故世子學業之成,大司成之所主也。”
(3).上古告老還鄉的大夫。《儀禮·鄉飲酒禮》“主人就先生而謀賔介” 漢 鄭玄 註:“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於鄉里。大夫名曰父師,士名曰少師。”
(4).對長者的尊稱。《漢書·敘傳上》:“是所望於父師矣。” 顏師古 註:“齒為諸父,尊之如師,故曰父師。”
(5).對師長的敬稱。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於是推本 堯 舜 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為此書。” 宋 周必大 《池陽四詠》之二:“向來稍喜《唐風集》,今信 樊川 是父師。”
(6).指基督教傳教士。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洎 元 明 時,雖有一二景教父師,以教理暨歷算質學於 中國 ,而其道非盛。”
盧仝名句,寄男抱孫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