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立夏》
全文:
習習薰風拂面來,南訛平秩驗恢台。
輕棉脫盡人眠柳,規葉圓成鼠耳槐。
花里游蜂沖雨去,溪邊狎鷺度雲回。
黍疇麥隴皆需澤,誰管韶華暗已催。
參考注釋
習習
(1).頻頻飛動貌。《楚辭·九辯》:“驂白霓之習習兮,歷群靈之豐豐。” 朱熹 集註:“習習,飛動貌。” 晉 左思 《詠史》之八:“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 唐 盧照鄰 《釋疾文·命曰》:“野有鹿兮其角兟兟,林有鳥兮其羽習習。”
(2).微風和煦貌。《詩·邶風·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毛 傳:“習習,和舒貌。” 唐 吳筠 《遊仙》詩之十六:“靈風生太漠,習習吹人襟。”《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趁著這春光融融,和風習習,憑在欄桿上,留連痛飲。” 冰心 《寄小讀者》七:“涼風習習,舟如冰上行。”
(3).盛多貌。 漢 蔡邕 《陳留太守胡公碑》:“祁祁我君,習習冠蓋。”《文選·左思<魏都賦>》:“習習冠蓋,莘莘蒸徒。” 張銑 註:“習習,盛也。”
(4).清雅和諧貌。 漢 傅毅 《舞賦》:“或有矜容愛儀,洋洋習習。”《文選·嵇康<琴賦>》:“洋洋習習,聲烈遐布。” 李周翰 註:“洋洋習習,清雅貌。”
(5).形容辛辣、痛癢等感覺。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藥議》:“細辛出 華山 ,極細而直,深紫色,味極辛,嚼之習習如﹝生﹞椒,其辛更甚於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武孝廉》:“ 石 覺森寒如澆氷水,喉中習習作癢。”
(6).象聲詞。 唐 陳潤 《宿北樂館》詩:“溪流潺潺雨習習,燈影山光滿窗入。” 沉從文 《邊城》十一:“草叢裡綠色蚱蜢各處飛著,翅膀搏動空氣時,習習作聲。”
薰風
(1).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呂氏春秋·有始》:“東南曰薰風。” 唐 白居易 《首夏南池獨酌》詩:“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明 李東陽 《天津八景》詩之四:“層軒南向坐薰風,極目平疇遠近同。” 陳毅 《紀念寧滬解放十周年》詩:“解放 寧 滬 吾道東,大軍整肅勝薰風。”
(2).相傳 舜 唱《南風歌》,有“南風之薰兮”句,見《孔子家語·辯樂》。後因以“薰風”指《南風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 有虞 繼作,政阜民暇,‘薰風’詩於元後,‘爛雲’歌於列臣。” 宋 蘇軾 《東陽水樂亭》詩:“鏗然澗谷含宮徵,節奏未伐君獨喜。不須寫入薰風弦,縱有此聲無此耳。”
南訛
(1).亦作“ 南為 ”、“ 南偽 ”、“ 南譌 ”。指夏時耕作及勸農等事。《書·堯典》:“申命 羲叔 ,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 孔 傳:“訛,化也。掌夏之官,平敘南方化育之事……四時同之,亦舉一隅。”《史記·五帝本紀》:“申命 羲叔 ,居 南交 。便程南為,敬致。” 司馬貞 索隱:“春言東作,夏言南為,皆是耕作營為勸農之事。”《漢書·王莽傳中》:“予之南巡,必躬載耨,每縣則薅,以勸南偽。” 南朝 齊 謝朓 《雩祭歌》:“火景方中南譌秩,靡草雲黃含桃實。”
(2).南方主夏屬火, 炎帝 所司。因用以借稱火神。 宋 王禹偁 《火星中而寒暑退賦》:“又若南訛赫怒,人失其所,焦砂爛石以何盛,輕箑纖絺而曷御。” 清 楊模 《閏六月初七夜月》:“南訛莫認火西流,顧兔高懸略似鉤。”
平秩
謂辨次耕作的先後。《書·堯典》:“寅賓日出,平秩東作。” 孔 傳:“平均次序東作之事,以務農也。”《史記·五帝本紀》作“便程東作”,《尚書大傳》卷一作“辯秩東作”。平、便、辯、古字通。《晉書·束晳傳》:“雖使 羲和 平秩, 后稷 親農……猶不足以致倉庾盈億之積也。” 宋 王禹偁 《籍田賦》:“當東郊之迎春,是東作之平秩。”
恢台
亦作“ 恢炱 ”。亦作“ 恢胎 ”。旺盛貌;廣大貌。《楚辭·九辯》:“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沉臧。” 洪興祖 補註引 黃庭堅 曰:“恢,大也。台,即胎也。言夏氣大而育物。” 王夫之 通釋:“恢台,盛大而潤悅也。”《文選·傅毅<舞賦>》:“舒恢炱之廣度兮,闊細體之苛縟。” 李善 註:“恢炱,廣大貌,炱與台古字通。”《後漢書·馬融傳》:“徒觀其坰場區宇,恢胎曠盪。” 唐 劉禹錫 《楚望賦》:“恢台之氣,發於春季,涉夏如鑠,逮秋愈熾。” 清 趙翼 《出郭》詩:“纔脫 吳 棉尚淺涼,恢台夏景倍舒長。”
乾隆名句,立夏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