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月令七十二候詩·其三十八·白露降》
全文:
晴朝草際露華流,乍見盈盈白色浮。
傾向硯池真受采,落來扣砌漫驚秋。
底因文武分沈布,空說龜蛇作飲游。
卻笑求仙漢皇拙,銅盤高峙若為收。
參考注釋
文武
(1).文德與武功;文治與武事。《詩·周頌·雝》:“宣哲維人,文武維後。” 鄭玄 箋:“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為之君故。”《呂氏春秋·不廣》:“文武盡勝,何敵之不服。”《史記·循吏列傳論》:“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
(2).特指武事、軍事。 宋 范仲淹 《上執政書》:“臣僚之中,素有才識,可賜 孫 吳 之書,使知文武之方。”
(3).文才和武略。《詩·小雅·六月》:“文武吉 甫 ,萬邦為憲。” 朱熹 集傳:“非文無以附眾,非武無以威敵,能文能武,則萬邦以之為法矣。”《漢書·朱雲傳》:“ 平陵 朱雲 ,兼資文武。” 唐 韓愈 《舉馬摠自代狀》:“前件官文武兼資,寬猛得所。”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
(4).文臣和武將,文武官員。《南史·宋紀上·武帝》:“謁 漢 長陵 ,大會文武於 未央殿 。” 五代 牛希濟 《奉詔賦蜀主降唐》詩:“滿城文武欲朝天,不覺鄰師犯塞煙。”《水滸傳》第九三回:“眾文武見殺了四個大臣,都要來捉 李逵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嚇著了一朝文武。”
(5).猶言溫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穀 《清異錄·藥》:“火須文武、緊慢得中。”參見“ 文武火 ”。
(6). 周文王 與 周武王 。《詩·大雅·江漢》:“ 文 武 受命, 召公 維翰。” 鄭玄 箋:“昔 文王 、 武王 受命, 召康公 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禮記·中庸》:“ 仲尼 祖述 堯 舜 ,憲章 文 武 。” 宋 蘇軾 《石鼓》詩:“勳勞至大不矜伐, 文 武 未遠猶忠厚。” 清 方苞 《<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辭,舍《易》《春秋》, 文 、 武 、 周 、 召 以前之詩書,無與之並者矣。”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幼學》:“張而不弛, 文 武 不能也。”
空說
(1).空泛無用之說。《後漢書·段熲傳》:“誕辭空説,僭而無徵。”
(2).只說。《易·繫辭上》“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唐 孔穎達 疏:“以作《易》者,本為立教故也;非是空説《易》道,不關人事也。”
龜蛇
(1).龜和蛇。古人常將此二物繪於旗上,以為能消災避害。《周禮·春官·司常》:“龜蛇為旐。” 鄭玄 註:“龜蛇象其扞難辟害也。” 賈公彥 疏:“龜有甲能扞難,蛇無甲,見人避之,是避害也。”按, 清 王引之 以為“龜蛇”當為“龜旐”之誤。參見“ 龜旐 ”。《參同契》卷下:“雄不獨處,雌不孤居, 元武 龜蛇,蟠紏相扶。”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九:“ 祥符 間避 聖祖 諱,始改 玄武 為 真武 ……後興 醴泉觀 ,得龜蛇,道士以為 真武 現,繪其像為北方之神,披髮黑衣,仗劍踏龜蛇,從者執黑旗,自後奉事益嚴。”參見“ 玄武 ”。
(2).神名。即 玄武 。
(3). 龜山 和 蛇山 的並稱。在今 湖北省 武漢市 。 龜山 在 漢陽 , 蛇山 在 武昌 ,兩山隔 江 對峙。古為扼守 江 漢 要塞。 武漢長江大橋 即建於兩山間。 毛澤*東 《水調歌頭·游泳》詞:“風檣動, 龜 蛇 靜,起宏圖。”
乾隆名句,月令七十二候詩·其三十八·白露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