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何鞏道的《送友》
全文:
不須長笑與悲歌,靜處忘言意自多。
往事漸傷人似夢,舊遊空嘆歲如梭。
床頭酒醒看紅日,江上吟成對白波。
憶爾少年曾入洛,歸來先已泣銅駝。
參考注釋
不須
不用;不必。《後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 堯 不須 許由 、 巢父 ,而建號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齊 ,而王道以成。」 唐 張志和 《漁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哥哥若到 襄陽府 ,怕你不須見我爹爹媽媽。」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養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
長笑
大笑。 唐 裴鉶 《傳奇·孫恪》:「不如逐伴歸山去,長笑一聲煙霧深。」 茅盾 《子夜》十二:「 吳蓀甫 感到冷箭命中了敵人似的滿足,長笑一聲,轉身就走。」
悲歌
哀聲歌唱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樂府詩集·悲歌行》
靜處
(1).冷靜地立身處世。《晏子春秋·雜下六》:「且人何憂,靜處遠慮。」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權》:「故為君虛心靜處,聰聽其響,明視其影,以行賞罰之象。」 宋 周敦頤 《通書·聖學》:「靜處則明,明則通。」
(2).猶靜居。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刑部·熱審之始》:「今盛暑,朕與卿等,深居靜處,猶覺可畏。」
清淨、安靜之處。 宋 陸游 《山園雜詠》:「百年竟向愁邊老,萬事元輸靜處看。」《三俠五義》第十回:「跟著從人出了公館,來至靜處。」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自多
(1).自滿;自誇。《國語·吳語》:「今天降衷於 吳 , 齊 師受服,孤豈敢自多,先王之鐘鼓,寔式靈之。」《韓非子·說難》:「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後漢書·仲長統傳》:「 乾 雅自多,不納其言, 統 遂去之。」《三國志·魏志·華歆傳》:「賊憑恃山川,二祖勞於前世,猶不克平,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
(2).猶言原來就多。 明 吳夢暘 《送胡孟弢邑博之沅江》詩:「畏路身難定,騷人怨自多。」
何鞏道名句,送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