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韋應物的《同德寺閣集眺》
全文:
芳節慾雲晏,游遨樂相從。
高閣照丹霞,飀飀含遠風。
寂寥氛氳廓,超忽神慮空。
旭日霽皇州,岹嶢見兩宮。
嵩少多秀色,群山莫與崇。
三川浩東注,瀍澗亦來同。
陰陽降大和,宇宙得其中。
舟車滿川陸,四國靡不通。
舊堵今既葺,庶氓亦已豐。
周覽思自奮,行當遇時邕。
參考注釋
寂寥
(1) 空廓
寂寥無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2) 寂靜;無人倍伴的,獨自一人的
氛氳
(1).指陰陽二氣會合之狀。《魏書·孝文帝紀上》:“天地氛氳,和氣充塞。”
(2).盛貌。《文選·謝惠連<雪賦>》:“霰淅瀝而先集,雪紛糅而遂多,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氳蕭索。” 李善 注引 王逸 《楚辭注》:“氛氳,盛貌。” 唐 李嶠 《寶劍篇》:“淬緑水,鑒紅雲,五采焰起光氛氳。” 宋 歐陽修 《龍興寺小飲呈表臣元珍》詩:“蔽日雪雲猶靉靆,欲晴花氣漸氛氳。” 明 何景明 《贈王文熙》詩之四:“息馬中林樹,煙靄何氛氳。”
(3).雲霧朦朧貌。 南朝 宋 鮑照 《冬日》詩:“煙霾有氛氳,精光無明異。” 唐 王維 《山行遇雨》詩:“驟雨晝氛氳,空天望不分。” 宋 蘇軾 《犍為王氏書樓》詩:“江邊日出紅霧散,綺窗畫閣青氛氳。”
(4).指濃郁的煙氣或香氣。 南朝 梁 沉約 《詠竹火籠》:“覆持鴛鴦被,白鶴吐氛氳。” 唐 無可 《蘭》詩:“蘭色結春光,氛氳掩眾芳。” 清 黃景仁 《初更後有攜酒食至者》詩:“滿堂酒氣飄氛氳,一縷心煙起蓊勃。”
(5).比喻心緒繚亂。 唐 陳子昂 《入東陽峽》詩:“仙舟不可見,遙思坐氛氳。” 唐 李白 《鳴皋歌送岑徵君》:“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望不見兮心氛氳,蘿冥冥兮霰紛紛。” 唐 溫庭筠 《詠寒宵》:“話窮猶注睇,歌罷尚持頤。晻曖遙相屬,氛氳積所思。”
超忽
(1).遙遠貌。《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東望平皋,千里超忽。” 呂向 註:“超忽,遠貌。” 唐 李白 《送楊山人歸天台》詩:“客有思 天台 ,東行路超忽。” 明 許承欽 《報國寺雙松歌》:“求之骨貌意已失,尚想天外超忽雙雲峰。”
(2).引申為精神高逸貌。 唐 皮日休 《太湖詩·桃花塢》:“窮深到茲塢,逸興轉超忽。”
(3).迅速貌。 唐 韋應物 《元日寄諸弟兼呈崔都水》詩:“新正加我年,故歲去超忽。” 明 唐順之 《從軍行送呂兵曹募兵遼海》:“虜氣憑凌恆候月, 漢 兵超忽若乘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
(4).惆悵;迷惘。超,通“ 惆 ”。 唐 劉景復 《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今朝聞奏《涼州》曲,使我心神暗超忽。” 唐 柳宗元 《送文郁師序》:“登高遠望,悽愴超忽。”
神慮
(1).指天子的心意,意圖。《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奐傳》:“相國 晉王 誕敷神慮,光被四海。”《三國志·吳志·張溫傳》:“然 諸葛亮 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 唐 吳兢 《貞觀政要·納諫》:“君舉必書,所願特留神慮。”
(2).精神;心神。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八:“左右驚怖伏地, 叔高 神慮怡然如舊。” 唐 元晦 《越亭二十韻》:“臨高神慮寂,遠眺川原布。” 宋 張耒 《上方》詩:“坐久神慮平,微涼清骨毛。”
韋應物名句,同德寺閣集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