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石介的《讀韓文》
全文:
眇焉五帝上,嘗觀二典辭。
煥乎三王間,嘗觀二雅詩。
道德既淳厚,聲光何葳蕤。
烈烈日精散,閎閎雷聲施。
施焉如飛龍,潛焉如蟠螭。
祖述兼憲章,後世唯吾師。
永言二典往,群言或隳離,亦既二雅末,六義多陵遲。
寥寥千餘年,顛危誰扶持。
揭揭韓先生,雄雄周孔姿。
披榛啟其塗,與古相追馳。
沿波窮其源,與道相汪涯。
三墳言其大,十翼暢其微。
先生書之辭,包括無孑遺。
春秋一王法,曲禮三千儀。
先生載於筆,巨細鹹羈縻。
楊墨乃淪胥,曠然彰其媸。
佛老亦顛隮,茫然復於夷。
婉婉平蔡畫,淮西獲以依。
凌凌逐鱷文,潮民蒙其禧,心將元化合,功與天地齊。
洋洋治世音,磊磊王化基。
悖之則幽歷,順之則軒義。
參考注釋
永言
長言;吟詠。《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孔 傳:“謂詩言志以導之歌,詠其義以長其言。” 晉 何敬祖 《雜詩》:“勤思終遙夕,永言寫情慮。” 清 陳夢雷 《抒哀賦》:“援 靈均 以永言兮,繹 羲 文 之所指。”
二典
《尚書》中《堯典》、《舜典》的合稱。《尚書序》“ 少昊 、 顓頊 、 高辛 、 唐 、 虞 之書,謂五典” 唐 孔穎達 疏:“今《堯典》《舜典》,是二帝‘二典’。”《宋史·太祖紀三》:“晚好讀書,嘗讀‘二典’,嘆曰:‘ 堯 、 舜 之罪四凶,止從投竄,何近代法網之密乎!’” 宋 陸游 《雜感》詩:“士生誦‘二典’,恍若生 唐 虞 。”
二雅
(1).《詩經》中《大雅》《小雅》的合稱。 漢 班固 《幽通賦》:“蓋惴惴之臨深兮,乃二《雅》之所祗。” 唐 韓愈 《石鼓歌》:“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至於二《雅》,則或美或刺,較足見作者之情,非如《頌》詩,大率嘆美。”
(2).泛指詩作。 唐 許裳 《送劉校書游東魯》詩:“內閣勞讎校,東邦忽縱游。才偏精二雅,分合遇諸侯。” 前蜀 貫休 《題弘式和尚院》詩:“二雅兼二密,愔愔祗自怡。”
六義
(1).亦稱“ 六詩 ”。《〈詩〉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孔穎達 疏:“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並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非別有篇卷也。”近人認為:風是各國的歌謠,雅是 周 王畿的歌曲,頌是廟堂祭祀的樂歌,是《詩經》的三種體制;賦是敷陳其事,比是指物譬喻,興是借物起興,是《詩經》的三種表現內容的方法。後指以《詩經》為代表的文學創作的精神和原則。 唐 孟郊 《讀張碧集》詩:“ 天寳 太白 歿,六義已消歇。大哉《國風》本,喪而王澤竭。” 唐 羅隱 《廣陵李僕射借示近詩因投獻》詩:“閒尋綺思千花麗,靜想高吟六義清。”
(2).指六書。《晉書·衛恆傳》:“有 沮誦 、 倉頡 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覩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有六義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 清 曹寅 《夜飲和培山眼鏡歌》:“六義精嚴神不滅,萬象芸芸親手澤。”參見“ 六書 ”。
陵遲
(1) 坡度緩
(2) 漸趨衰敗
禮義陵遲
石介名句,讀韓文名句
名句推薦
風簫簫兮秋氣深,美人千里兮獨沉吟
曹雪芹《琴曲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