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溫庭筠的《贈李將軍》
全文:
誰言荀羨愛功勳,年少登壇眾所聞。
曾以能書稱內史,又因明易號將軍。
金溝故事春長在,玉軸遺文火半焚。
不學龍驤畫山水,醉鄉無跡似閒雲。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能書
善於抄寫;擅長書法。《後漢書·盧植傳》:“願得將能書生二人,共詣 東觀 ,就官財糧,專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失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巧藝》:“ 韋仲將 能書, 魏明帝 起殿,欲安榜,使 仲將 登梯題之。”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三:“ 米芾 得能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內。” 明 王肯堂 《郁岡齋筆麈》卷四:“能書不擇筆,此浪語也。”
內史
(1).官名。 西周 始置,協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等政務。 春秋 時沿置。見《周禮·春官·內史》。《左傳·襄公十年》:“使 周 內史選其族嗣,納諸 霍 人,禮也。” 杜預 註:“內史,掌爵祿廢置者。”《孔子家語·執轡》:“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
(2).官名。 秦 官,掌治理京師。 漢景帝 分置左右內史。 漢武帝 太初 元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史記·蒙恬列傳》:“ 始皇 二十六年, 蒙恬 因家世得為 秦 將,攻 齊 ,大破之,拜為內史。”《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景帝 即位,以 錯 為內史……法令多所更定。”
(3).官名。 西漢 初,諸侯王國置內史,掌民政。歷代沿置, 隋 始廢。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卷六:“ 漢 制,諸侯王國以相治民事,若郡之有太守也。 晉 則以內史行太守事,國除為郡,則復稱太守,然二名往往混淆,史家亦互稱之。”
(4).官名。 隋文帝 改中書省為內史省,置內史監、令各一員。 隋煬帝 改為內書省。 唐高祖 武德 初復為內史省,三年改為中書省。後亦用以稱中書省的官員。 唐 皇甫冉 《韋中丞西廳海榴》詩:“海花爭讓候榴花,犯雪先開內史家。”參閱《通志·職官三》、《舊唐書·職官志二》。
(5).古政區名。 秦 代京畿附近由內史治理,即以官名為名,不稱郡。治所在 鹹陽 (今 鹹陽市 東北)。轄境相當今 陝西 關中平原 。 漢景帝 時分左、右 內史 。 武帝 時又分左、右 內史 為 京兆尹 、 左馮翊 和 右扶風 三個相當郡的政區,合稱“三輔”。《漢書·地理志下》:“本 秦 京師為 內史 ,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顏師古 註:“京師,天子所都畿內也。 秦 並天下,改立郡縣,而京畿所統,特號 內史 ,言其在內,以別於諸郡守也。”
(6).複姓。 周 內史 叔興 的後代,以官為氏。見《通志·氏族略四》引 漢 應劭 《風俗通》。
因明
亦稱“因明論”。古代 印度 五明之一。音譯為醯都費陀,意譯為因明。“因”指原因、根據、理由;“明”義為學術。因明即關於邏輯推理的學說,隨佛教傳入 中國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案達羅國》:“昔佛世尊善權導物,以慈悲心,説因明論,綜括妙理,深究微言。 如來 寂滅,大義泯絶。今者, 陳那菩薩 福智悠遠,深達聖旨,因明之論重弘茲日。”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我生天上,久遠超出因明,內外五明,神明第一。” 章炳麟 《無神論》:“然則神造萬物,亦必被造於他,他又被造於他,此因明所謂‘犯無窮過’者。”
易號
帝王更改年號。《漢書·天文志》:“其六月甲子, 夏賀良 等建言當改元易號,增漏刻。”
將軍
(1)
(2) 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將”或“帥”
(3) 將西洋棋中的“王”暴露在對方棋子前,以致如果不是“王”被馬上保護起來(如在其間放上另一棋子),則下一步便可能被對方吃掉
(4) 比喻給人出難題,使人感到難辦
他當眾將了我一軍,要我表演舞蹈
溫庭筠名句,贈李將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