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妙達軒》
全文:
幾間朴屋精藍側,妙達堪因悟大通。
祇有現前慚愧在,恐防人即喚行宮。
參考注釋
精藍
佛寺;僧舍。精,精舍;藍,阿蘭若。 宋 高翥 《常熟縣破山寺》詩:“古縣滄浪外,精藍縹緲間。” 元 戴表元 《題東玉師府所藏<瀟湘圖>》詩:“今日精藍方丈地,倚窗眠看 洞庭山 。” 清 吳偉業 《代具師答贈》詩:“早得此賢開講席,便圖作佛住精藍。”
妙達
猶精通。《晉書·樂志上》:“時 阮鹹 妙達八音,論者謂之神解。”《宋書·謝靈運傳》:“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音,始可言文。”
大通
(1).猶大道。《莊子·大宗師》:“ 顏回 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成玄英 疏:“大通,猶大道也。道能通生萬物,故謂道為大通也。”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故古人仰準陰陽,俯協剛柔,中識理性,使三才相善,同會於大通,所以窮理而盡物宜也。”
(2).通於大道。謂順應自然。《淮南子·詮言訓》:“聖人無屈奇之服,無瑰異之行,服不視,行不觀,言不議,通而不華,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隱而不窮,異而不見怪,容而與眾同。無以名之,此之謂之通。”
(3).謂寬宏豁達。 晉 陳壽 《表上諸葛氏集目錄》:“伏惟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鹹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4).謂大亨通,吉利。《清平山堂話本·契約文字記》:“今年是大通之年,我有心待交他將著 劉二 兩口兒骨殖還鄉,認他伯父。”
乾隆名句,題妙達軒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