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否調和得一,中庸三五還元

高道寬西江月

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高道寬的《西江月》

全文:
七返硃砂返本,丹須日用烹煎。
坤宮藥物采歸乾。
黑虎赤龍相見。
泰否調和得一,中庸三五還元
靈光射透九重天。
靜處當峰月現。

高道寬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高道寬泰否調和得一,中庸三五還元書法作品欣賞
泰否調和得一,中庸三五還元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泰否

《周易》中的兩個卦名。泰,謂天地交而萬物通;否,謂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後以“泰否”指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 清 姚錫光 《東方兵事紀略》:“膏血竭於內,邊防墮於外,岌岌不可終日。説者謂 中國 泰否通塞之機,或決於是雲。”

調和

(1) 調解使和好

調和對立的觀點

(2) 配合得適當;和諧

色彩調和

(3) 折中;妥協

(4) 混和;攙和

(5) 調味

非調和之有異。——清· 周容《芋老人傳》

(6) 調味品

得一

(1).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王弼 註:“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呂氏春秋·論人》:“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後成。” 高誘 註:“一,道也。天道生萬物,萬物得一乃(後)成也。”《楚辭·遠遊》:“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羨 韓眾 之得一。” 王逸 註:“喻古先聖獲道純也。”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恆輔善而佑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皇夏》:“得一惟清,於萬斯寧。”

(2).天的代稱。 唐 無名氏 《鴻慶寺碑》:“上奉得一,下及七世父母,法界眾生。”

中庸

(1) 儒家的道德標準,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

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論語·雍也》

(2) 見“四書”

(3) 德才平常;中材

材能不及中庸。——漢· 賈誼《過秦論》

三五

(1).謂十五天。《禮記·禮運》:“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後以指農曆月之十五日。《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三五明月滿,四五詹兔缺。” 宋 賀鑄 《侍香金童》詞:“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欄乾,斷腸千里。” 清 林則徐 《中秋眺月有作》詩:“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

(2).指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 宋 李清照 《永遇樂》詞:“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宋 劉辰翁 《永遇樂·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詞為之涕下》詞:“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

(3).謂十五歲。 晉 陶潛 《雜詩》之十二:“年始三五間,喬柯何可倚?” 唐 王翰 《飛燕篇》:“可憐女兒三五許,丰茸惜是一園花。” 明 何景明 《七述》:“三五冶容,二八曼姬。” 王闓運 《采芬女子墓志銘》:“芳辰三五,方 洛陽 而自嬌;闌乾十二,弔 姮娥 而微嘆。”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謂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五百年一大變。《史記·天官書論》:“為國者必貴三五。” 司馬貞 索隱:“三五,謂三十歲一小變,五百歲一大變。”

(5).指三皇五帝。《楚辭·劉向<九嘆·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絶《洪範》之辟紀。” 王逸 註:“言君施行,背三皇五帝之常典。” 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夫談主上之聖明,則君盡三五;述宰相之英偉,則人皆二八。” 宋 歐陽修 《憎蚊》詩:“荒茫三五前,民物交相黷。” 清 錢謙益 《大司馬吉安茂明李公參贊留務序》:“主上神聖,度越三五。”

(6).指三王五霸。《楚辭·九章·抽思》:“望三五以為像兮,指 彭鹹 以為儀。” 王逸 註:“三王五伯,可修法也。” 姜亮夫 校註:“ 戰代 言三五,多指三王、五伯。”

(7).指三辰五星。《史記·天官書論》:“為天數者,必通三五。” 司馬貞 索隱:“案:三謂三辰,五謂五星。” 晉 葛洪 《抱朴子·勖學》:“考七耀之盈虛,步三五之變化。”《雲笈七籤》卷二十:“九靈交度,三五相推。”

(8).指三正五行。《黃庭內景經·五行》:“五行相推反歸一,三五合氣九九節。” 梁丘子 註:“《玄妙經》云:三者,在天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為珠、玉、金,名曰三寶;在人為耳、鼻、口,名曰三生。天、地、人凡三而各懷五行,故曰三五……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遠,三五復返。’”

(9).指三才五常。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稟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逯欽立 註:“三五,三才五常。三才,天、地、人;五常,仁、義、禮、智、信。”

(10).指三所五位。《詩·大雅·大明》“燮伐大 商 ” 漢 鄭玄 箋:“協和伐 殷 之事,謂合位三五也。” 孔穎達 疏:“言正合會天道於五位三所而用之。歲、日、月、辰、星五者各有位,謂之五位。星、日、辰在北,歲在南,月在東,居三處,故言三所。”《漢書·敘傳上》:“東厸虐而殲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顏師古 註:“ 應劭 曰:‘東厸, 紂 也。殲,盡也。王, 武王 也。欲合五位三所,即《國語》歲、日、月、星、辰之所在也。’……五位,謂歲、日、月、辰、星也。三所,謂 逢公 所憑神, 周 分野所在, 后稷 所經緯也。”

(11).指三田五臟。《黃庭內景經·治生》:“安在紫房幃幙間,立坐室外三五玄。” 梁丘子 註:“謂八景及二十四真神營護人身,則三田五藏真氣調柔無災病也。”

(12).九宮術謂三生五死。《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備鳴盜淺術之餘,豫三五賤伎之末。” 李善 註:“《抱朴子·軍術》曰:大將軍當明案九宮,視年在宮,常就三居五;五為死,三為生,能知三五,橫行天下。” 唐 劉禹錫 《魏生兵要述》:“吾知元侯上舍,不獨善雞鳴、彈長鋏、三五、九九之伎,顓之而已。”參見“ 九宮 ”。

(13).指參宿和昴宿。《詩·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上》:“三五,舉其數也;參昴,著其名也。”舊說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毛 傳:“三,心;五,噣。四時更見。” 三國 魏 曹丕 《雜詩》之一:“天漢迴西流,三五正從橫。”

(14). 晉 時征人服兵役,在部分地區實行五丁抽三制,後因稱發人征役為“三五”。《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又敕 河 南四州具南師之備, 並 、 朔 、 秦 、 雍 嚴西討之資, 青 、 冀 、 幽州 三五發卒。”《宋書·孝義傳·孫棘》:“ 世祖大明 五年,發三五丁,弟 薩 應充行。”《南史·循吏傳·郭祖深》:“又 梁 興以來,發人征役,號為三五。”

(15).約舉之數。表示數目不多。 唐 李白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還西京》詩:“遂將三五少年輩,登高遠望形神開。”《水滸傳》第二回:“ 朱武 、 陳達 、 楊春 三個頭領吩咐小嘍囉看守寨柵,只帶三五個做伴。” 清 朱彝尊 《<騰笑集>自敘》:“庭有藤二本,檉柳一株,傍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賦詩。” 沉從文 《生存》:“長案旁坐下了三五個車夫。”

謂三令五申。 南朝 梁 江淹 《蕭驃騎發徐州三五教》:“所統郡縣,便普三五;鹹依舊格,以赴戎麾。” 胡之驥 匯註:“三五,猶《孫子兵法》所謂三令五申之教。”

還元

(1).人恢複本來面目或事物恢復原狀。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一折:“你與我逞精神,送舊迎新,二十載還元見 老君 。” 明 葉子奇 《草木子·雜俎》:“金一為箔,無復再還元矣。” 郭沫若 《長春集·迎春序曲》:“墓里的枯骸,它們也在變,變成肥料再向生命還元。”

(2).恢復、滋養元氣。 唐 呂岩 《漁父詞·煉質》:“運本還元於此尋,周流金鼎虎龍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人部·秋石》:“主治:虛勞冷疾,小便遺數,漏精白濁,滋腎水,養丹田,返本還元,歸根復命。”

高道寬名句,西江月名句

詩詞推薦

  • 仲秋啟蹕木蘭行圍之作

    乾隆清代〕仙莊彌月駐行旌,時屆秋蒐此啟程。車馬蕭蕭指北塞,黍禾慄慄報西成。雞鳴犬吠山村接,鷙臂盧牽獵士迎。習武
  • 憶孫

    吳士瑋明代〕念汝兄弟好,別來誰解頤。應門相喚客,逢食各呼伊。是出牽衣問,今歸擲果遲。太平仍可待,老少定歡隨。
  • 湖上

    王柏宋代〕木落孤山分外孤,尖風索索響枯蘆。暗香全未傳訊息,和靖還曾著意無。笙歌只解鬧花天,誰肯敲冰掉小船。要識
    泰否調和得一,中庸三五還元 詩詞名句
  • 和宦叔送往臨川

    易士達宋代〕征衣何惜染塵埃,款段搜詩亦快哉。百里亭長與亭短,一天雲合復雲開。傾茅柴酒和餘粕,彈接䍦巾去薄塺。不是
  • 偈二首

    釋曇玩宋代〕汝有一對眼,我也有一對眼。汝若瞞,還自瞞。汝若成佛作祖,老僧無汝底分。汝若做驢做馬,老僧救汝不得。
    泰否調和得一,中庸三五還元 詩詞名句
  • 蘇武慢

    馮尊師元代〕過隙年光,如毛塵事,暗把物情移換。浮生擾擾,背覺隨塵,酒色利名縈絆。憑君看取,歷代英雄,楚越周秦唐漢
  • 新晴西園散步四首

    楊萬里宋代〕久雨令人不出門,新晴喚我到西園。要知春事深和淺,試看青梅大幾分。
    泰否調和得一,中庸三五還元 詩詞名句
  • 虞美人(在蕪湖待仲甄巨卿未至作)

    李流謙宋代〕吳波亭畔千行柳。直恁留人久。晚來船檻再三憑。又是一鉤新月、照江心。故人有約何時到。白地令人老。只愁酒
  • 題畫八首·其三

    何吾騶明代〕前溪斷盡接深松,日暮疏疏精舍鍾。欲寫閒心度秋水,布帆吹去兩三峰。
  • 對月

    乾隆清代〕盤中曾對月,冬月今對初。小春了不塞,朗映襟懷虛。山木盡桂枝,輪囷復扶疏。瀲瀲石泉光,魄影上下俱。右丞
泰否調和得一,中庸三五還元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