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耒的《同無咎遐寂文叔同游凝祥得游宇》
全文:
客子長安塵滿裘,道人門館自深幽。
東風拂地千條柳,春水平池數點鷗。
俯首一官真底事,倒囊三百更何求。
讀書挾策君知否,失性還同博塞游。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俯首
(1) 低下頭
俯首做畫
(2) 比喻順從
俯首聽命
底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偽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將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倒囊
傾囊,倒出囊中所有的錢物。亦喻慷慨助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氣義》:“﹝士人﹞曰:‘前 堯山 令 樊澤 ,舉制科,至此,馬斃囊空,莫能前進。’ 執易 造焉,遽輟作乘馬,倒囊濟之。” 宋 葉適 《承事郎致仕黃君墓志銘》:“﹝ 黃正己 ﹞約嗇凡用……然客至,輒具酒食中禮,或一日忽倒囊與人錢,不吝也。”
三百
《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刑昺 疏:“按今《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後以“三百”指代《詩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詩集>序》:“文士得三百之義者,莫如 杜子美 。”參見“ 三百篇 ”。
張耒名句,同無咎遐寂文叔同游凝祥得游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