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鍾興嗣的《浯溪》
全文:
羯奴禍唐室,宗社已傾危。
翠華幸西蜀,大物孰主持。
儲君起靈武,事亦從權宜。
人望既有屬,奸孽就誅夷。
次山憂國切,聞此喜可知。
歸美頌君父,隱惡義當為。
涪翁仗正論,凜然寓刺規。
指適心中過,並及宮闈微。
茲用春秋法,肅宗其何詞。
曾無一半語,追咎元子非。
後來好事輩,往往互詆譏。
或立黨同意,或費解嘲詩。
識者具眼力,理解夫奚疑。
盍觀我宋朝,崖上中興碑。
光堯再造績,炳若日星垂。
功成體天道,退處志莫移。
神器親付授,嗣皇猶懇辭。
數四不獲命,黽勉祗受之。
飭躬備敬養,朝夕益孳孳。
君不見帝典書之盛,端由揖遜基。
二聖盡茲孝,堯舜並驅馳。
俯視於李唐,德業有醇疵。
惟余{兡百換寸}復願,天每靳其機。
孫支繼述責,未有易今時。
出兵吊遺黎,孰不迎王師。
免使讀頌者,懷憤徒傷悲。
參考注釋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典書
(1).典籍。《後漢書·西域傳贊》:“土物琛麗,人性淫虛,不率華禮,莫有典書。”
(2).指法令。 宋 沉遘 《上兩府二書》:“幸東南偏方,安阜無事;當朝廷大治,典書尚寬。”
端由
原因;緣由
他把事情的端由說了出來
揖遜
(1).猶揖讓。賓主相見的禮儀。 宋 葉適 《外論一》:“自 景德 元年與 契丹 盟,更六聖百二十年,聘使往來,天子親與之揖遜於庭,未嘗一日敗盟約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議論》:“ 張芸叟 詩評亦云: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終日揖遜,求其適口者,少矣。”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三:“ 明道 先生嘗至禪寺,僧方飯,見趨進揖遜之盛,嘆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
(2).猶揖讓。禪讓。 宋 魏泰 《東軒筆錄》卷三:“翰林學士 葉清臣 等言:‘本朝以揖遜得天下,而 淑 ( 李淑 )誣以干戈,且臣子非所宜言。’”《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慕 唐 虞 之高風,思揖遜於政權。” 明 李贄 《答耿中丞論淡書》:“ 勛 華 之盛,揖遜之隆,比之三家村里瓮牖酒人,真不啻幾千萬里矣。”
鍾興嗣名句,浯溪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