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喪文辭避席,陽冰閣筆讓循牆
龔敦 《和蘇唐卿》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龔敦的《和蘇唐卿》
全文:
滁守南遷記醉狂,篆刊移近舞雩鄉。
當年寓興臨山水,今日希風構棟樑。
吏部喪文辭避席,陽冰閣筆讓循牆。
東沂從此遺聲跡,迥掩桐廬翰墨光生篆以刊石,光絕一時。
)。
參考注釋
吏部
(1)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長官為吏部尚書。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
時韓愈吏部權 京兆。——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吏部擬用左通政。——清· 張廷玉《明史》
(2) 又
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
文辭
(1).言詞動聽的辭令。《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晉 為伯, 鄭 入 陳 ,非文辭不為功。”《戰國策·秦策一》:“繁稱文辭,天下不治。”《韓詩外傳》卷十:“故使者必矜文辭,喻誠信,明氣志,解結申屈,然後可使也。”
(2).亦作“ 文詞 ”。文章。《史記·伯夷列傳》:“余以所聞 由 光 義至高,其文辭不可概見,何哉?”《史記·儒林列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 申公 對,默然。” 晉 陶潛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文辭超卓,四座嘆之。” 宋 司馬光 《賢良策問》:“國家比下詔書,以延天下豪俊之士,待之以不次之位,豈特以學問之富貴為賢良,文辭之麗為方正邪?”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文詞稍勝者即號才人,音律極精者終為藝士。” 梁啓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三節:“ 節性 ( 王符 )、 公理 ( 仲長統 )雖文辭斐然,然止於政論。”
避席
亦作“ 避廗 ”。1.古人席地而坐,離席起立,以示敬意。《呂氏春秋·慎大覽》:“ 武王 避席再拜之,此非貴虜也,貴其言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廗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諱,乃今日見教。’” 李善 註:“《孝經》曰:‘ 曾子 避席。’廗與席古字通。”《漢書·灌夫傳》:“已 嬰 為壽,獨故人避席,餘半膝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珠利耶國》:“於是避席禮謝,深加敬嘆。”《三國演義》第四回:“ 允 避席問曰:‘ 孟德 有何高見?’”
(2).指讓席,以示敬意。《莊子·盜跖》:“謁者復通, 盜跖 曰:‘使來前!’ 孔子 趨而進,避席反走,再拜 盜跖 。”
(3).泛指離席。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王渙之》:“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讌。三詩人因避席偎映,擁爐火以觀焉。” 清 捧花生 《畫舫餘談》:“觴客未畢,勿避席而起。”
(4).指逃席。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一折:“主人, 讓 聞我主索地, 趙君 避席,主人反欲見伐。”
(5).猶離職。 宋 洪邁 《夷堅支志乙·永悟侍者》:“ 悟 曰:‘事既彰露,彼不宜復留。’遂遣出院。未幾, 悟 亦避席,與之姪過 南康 。”
(6).迴避,避退。 宋 洪邁 《夷堅志補·鳳翔道上石》:“兩屏相對,列於便殿燕几,他珍器百種皆避席。” 清 李漁 《奈何天·慮婚》:“花面沖場,正生避席,非關倒置梨園,祇為從來雅尚。”
陽冰
結於水面之冰。《晏子春秋·雜上十七》:“陰*水厥,陽冰厚五寸。” 王念孫 《讀書雜誌·晏子春秋二》:“陰冰者,不見日之冰也;陽冰者,見日之冰也。言不見日之冰皆凝,見日之冰則但厚五寸也。” 吳則虞 集釋引 黃以周 曰:“按 王 讀是也,而義又未盡。陰冰者,陰寒之冰,凍於地下者也;陽冰者,陽烜之冰,結於水上者也。” 晉 木華 《海賦》:“陽冰不冶,陰火潛然。” 唐 林滋 《陽冰賦》:“考庶物於朱垠,得陽冰於碧海。”
閣筆
停筆;放下筆。《三國志·魏志·王粲傳》“善屬文”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典略》:“ 鍾繇 、 王朗 等雖各為 魏 卿相,至於朝廷奏議,皆閣筆不能措手。”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每欲記一事,載一言,皆閣筆相視,含毫不斷,故頭白可期,而汗青無日。” 宋 王禹偁 《中書試詔臣僚和御製雪詩序》:“遂使四方文士不敢言詩,五牓門生鹹思閣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孤吟》:“雲亭詞客,閣筆幾度酸辛;聲傳皓齒曲未終,淚滴紅盤蠟已寸。”
循牆
(1).謂避開道路中央,靠牆而行。表示恭謹或畏懼。《左傳·昭公七年》:“故其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 杜預 註:“言不敢安行也。” 晉 陸雲 《逸民箴》:“咎自專寵,福在循牆,是故保其安者常危,而忘其存者不亡。” 明 宋濂 《題梁元帝畫職貢圖》:“其畫……亦為 宋 代名筆所作,世之粗工,塗青抹紅以欺世者,見之必循牆而避矣。”
(2).為沿牆。 王闓運 《影山草堂銘》:“且庭室可改,憶跡無遷;階墀已平,循牆猶見。”
龔敦名句,和蘇唐卿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