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七·五弦彈(惡鄭之奪雅也)》

全文:
五弦彈,舜所作。
以歌南風樂民樂,解慍阜財意斯托。
五弦彈,忽奪鄭。
趙璧之技人愛聽,率牽於情失其性。
吾雖不解琴,實會琴之理。
古人操縵豈習巧,一字一弦而已矣
五弦彈,疏以越。
大弦春溫能使氣和平,小弦秋肅能使私消歇。
其音曳曳復融融,要使人皆可學,而能以致和與中。
設如趙璧之所為,是乃梨園一樂工。
五弦彈,鄭奪雅。
後世之琴非古琴,人盡如斯趙璧特稱其甚者。
試看白傅所云淒淒切切冰鐵寒,何異琵琶行之大珠小珠落玉盤。
謂翁不解其妙惡其奪,何乃形容曲盡而言人所不能言。
善哉東坡得其旨,歸家直欲淨洗箏笛耳。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古人

泛指前人,以區別於當世的人

操縵

操弄琴弦。《禮記·學記》:“不學操縵,不能安弦。” 陳澔 集說:“操縵,操弄琴瑟之弦也。初學者手與絃未相得,故雖退息時,亦必操弄之不廢,乃能習熟而安於絃也。” 北周 庾信 《<趙國公集>序》:“若使言乖節目,則曲臺不顧;聲止操縵,則成均無取。” 清 張岱 《陶庵夢憶·絲社》:“ 越中 琴客不滿五六人,經年不事操縵,琴安得佳?”一說,操縵即今之和弦。 清 黃生 《義府》卷上:“《禮記·學記》‘不學操縵,不能安弦’注,以‘縵’為琴瑟之弦,非也。《周禮》‘磬師’‘教縵樂’注,謂雜聲之和樂者也。疏雲‘雜弄調和’。按繒無文曰縵,此雲雅聲,雲雜弄,皆謂無文耳。《學記》之‘操縵’即今之和弦。”

一字

(1).一個字。 漢 王充 《論衡·須頌》:“夫一字之謚,尚猶明主;況千言之論,萬文之頌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故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

(2).謂同一個字。《左傳·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記》:“ 惠士奇 云:《上林賦》‘江河為阹’注云:‘遮禽獸為阹。’‘阹’即‘去’,實一字。”

(3).指一種字型。 漢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公羊》、《論語》七部經書,系 蔡邕 以隸書書寫。後因取別於 魏 正始 之三體石經,稱“一字石經”,或“鴻都石經”、“今字石經”。見《隋書·經籍志一》。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餘錄·一字三字石經》:“ 蔡中郎 所書,祇有隸體。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隸三體。 漢 刻本無一字之名, 魏 晉 而下,稱 漢 刻為一字,取別於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個別名。 明 黃宗羲 《宋元學案·紫薇學案》:“﹝ 紫薇 門人﹞ 林之奇 ,字 少穎 ,一字 拙齋 。”

(5).指簡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陽樓》詩:“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陳師道 《送李奉議亳州判官》詩之三:“因聲問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贄 《感事二絕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傳君一字到 黃州 。”

(6).謂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詩:“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唐 吳融 《新雁》詩:“數聲飄去和秋色,一字橫來背晚暉。”

(7).京劇髯口之一種。 蘇少卿 《平劇手冊·髯口》:“一字,滿口之須而短只寸許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魯智深 等用;紅一字, 典韋 等用。”

(8).中藥量名。《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撮口》:“撮風散:亦腳蜈蚣(炙)半條……麝香一字,上為末,每服一字,竹瀝調下。”

已矣

(1)

(2) 語氣詞連用,加強語,表示事物的發展變化,可譯成“啦”

(3) “已”為動詞,止,完結。“矣”為語氣詞“了”。“已矣”可譯成“完了”,“算了”

老夫已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清· 袁枚《祭妹文》

乾隆名句,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七·五弦彈(惡鄭之奪雅也)名句

詩詞推薦

古人操縵豈習巧,一字一弦而已矣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