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助夫》
全文:
青龍岡無望,因之議改弦。
蘭陽至商邱,議將引渠穿。
南堤外築堤,導河可歸川。
舍此別無策,遑論棄民田。
然此實為民,事當輕重權。
惟是西至東,百六十里綿。
工鉅用夫多,大吏刺手難。
因之思助夫,入告飛章連。
而我思長計,此事恐未然。
齊有被災區,工代賑可焉。
直隸本無災,民謀食弗艱。
雖與之雇值,安土怯往還。
且有吏押去,是無罪受愆。
因憶古興工,率用民力全。
何曾與雇值,長城今目前。
本朝俱動帑,愛民家法傳。
仍猶恐累民,人情率重遷。
亟命相酌商,可已則已旃。
工鉅不可停,民勞更所憐。
不應因愛民,卻致勞民間。
展轉反側籌,為君難一端。
更思助夫議,蓋因期迫煎。
伏秋迅總過,何必不可延。
設再展其期,徐為工自堅。
而亦可減夫,鄰助庶無煩。
然總賴天恩,佑民永安瀾。
參考注釋
大吏
指大官
督撫大吏爭上符瑞。——《明史·海瑞傳》
刺手
(1).猶探手。 唐 韓愈 《調張籍》詩:“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
(2). 宋 代軍制,在徵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標記,防止逃亡。 宋 李綱 《論禦寇用兵札子》:“召募畿甸之民刺手,權充鄉遂之兵,優與贍給,事畢放還歸鄉。” 宋 李綱 《與呂相公書》:“此曹皆東北無所歸之人,縱之使去,又復為盜,已刺手、背團結,與舊兵同為隊伍,逐日訓練,假以時日,當皆為精兵矣。”
(3).舊時的一種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標記。 清 魏源 《軍儲篇一》:“儻有紈袴溫飽之家,恥鯨哀免者,許以金贖,視其職銜小大,為罰贖之輕重,僅免刺面而僅刺手。刺手逾限不悛者誅,不得再贖。”
(4).猶言棘手。 老舍 《上任》:“咱們就這么辦,先找小的,不刺手的辦。”
乾隆名句,助夫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