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立道的《滄海篇贈陸原仲》
全文:
吁嗟乎,青齊之土,畫海為疆。
海之大兮吾不知其幾千萬里,東西南北之相望。
但見洪流巨浸浡潏盪汩,播元氣而回陰陽。
白日含光動碣石,玄雲散影翳扶桑。
六鰲燬骨,三山渺茫。
金宮瑤殿不可睹,惟有蜃樓龍室恍惚開中央。
長鯨橫驅鱣鮪盡,赤螭翠虬紛騰驤。
裸身窮髮,一島萬里,累累焉若阜垤之麗太行。
吁嗟乎,海之大兮涵穹蒼。
游波狂駭傾地軸,天吳海若俱迷方。
吞江茹湖,日月翕張。
神怪躑躅,潢污混藏。
豈比夫台駘河伯守細流與勺水,委瑣跼蹐徒惴汗於望洋。
我將東遊歷東極,乘濤鼓翼凌天梁。
天梁偃蹇不可涉,蒼龍失馭中彷徨。
道逢豪士東吳子,飄然霞袂青霓裳。
廣頤豐下倚長劍,徒步直擬窺東皇。
探虛拊危意未息,慷慨似恨河無航。
愧余歸來不能將,陸離劍佩空文章。
異時期子游八荒,翩翩並跨丹鳳凰,滄溟咫尺回天翔。
參考注釋
地軸
地球的自轉軸,與赤道平面垂直,貫通地球中心及南北的直線
天吳
水神名。《山海經·海外東經》:“ 朝陽之谷 ,神曰 天吳 ,是為 水伯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 天吳 。”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 天吳 踴躍於重淵, 王喬 披雲而下墜。” 唐 李賀 《浩歌》:“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 天吳 移海水。” 清 張之洞 《讀史絕句·白居易》:“海圖題詠見憂思,浪攪 天吳 悔已遲。”
海若
傳說中的海神。《楚辭·遠遊》:“使 湘靈 鼓瑟兮,令 海若 舞 馮夷 。” 王逸 註:“ 海若 ,海神名也。” 洪興祖 補註:“ 海若 , 莊子 所稱 北海若 也。” 南朝 宋 鮑照 《望水》詩:“ 河伯 自矜大, 海若 沉渺莽。” 宋 王安石 《謝知江寧府第二表》:“秋水方至,因知 海若 之難窮。” 章炳麟 《訄書·原教下》:“ 海若 者,右倪之龜也,以為瀛之神。”
迷方
(1).迷失方向。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一:“南國有儒生,迷方獨淪誤。” 黃節 補註:“ 胡枕泉 曰:‘方,猶道也。’……此言迷道獨沉淪謬誤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弔》:“雖有通才,迷方告控。” 周振甫 註:“ 唐 寫本‘告’作‘失’。迷失方向,失去控制。” 唐 韓愈 《秋懷詩》之六:“喪懷若迷方,浮念劇含梗。”《舊五代史·世襲傳二·錢元瓘》:“白晝如霧, 吳 師迷方,遂敗之。”
(2).佛教語。指令人迷惑的境界;迷津。 唐 李白 《秋日登揚州西靈塔》詩:“玉毫如可見,於此照迷方。” 唐 皎然 《晚春尋桃源觀》詩:“全覺此身離俗境,玄機亦可照迷方。” 明 梅鼎祚 《玉合記·緣合》:“小妮喚名 慧月 ,生來有些劣撇,替人指點迷方,自己積成寃孽。”
王立道名句,滄海篇贈陸原仲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