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之世的《次和韓孟郁拈得也字二十八韻解嘲示蘇汝載》
全文:
一邱一壑過之,適來適去順也。
何須飾蚓招龍,大都指鹿為馬。
三生輾轉塵勞,四大形骸浸假。
榮華霎似風燈,棄置瞥同掌瓦。
長平朽骨已灰,秦宮燬搆如赭。
世間萬劫消沈,自在一切割捨。
誰非逐響吠聲,我貴知希和寡。
雌黃顛倒未真,幻影虛空漫把。
狡兔三窟巧逃,冥鴻一網盡打。
我生之初胡為,人壽幾何姑且。
游心邃古玄夷,睜目大空𧮳閜。
有酒但呼公榮,無弦安辨賀若。
那堪傀儡灌澆,政賴絲竹陶寫。
青黃自斷溝中,煨燼誰收爨下。
斬釘鑿鐵掃除,沓水拖坭沾惹。
尋仙莫問桃源,耦耕且傍榆社。
閒來捫腹笥經,漫爾當爐滌斝。
碧盞時傾蔗漿,清齋日啖菔鮓。
曲肱木榻蘧蘧,露頂松風灑灑。
寄霾天地憂愁,滅裂古今風雅。
高談解跨連環,雄辯疑驅炙輠。
浮生石火電光,大道秕糠土苴。
豕孚蹢躅負塗,龍戰玄黃在野。
乾坤瞬息滄桑,吳越興亡墓檟。
有時端坐書空,鎮日閉關結夏。
殺*人豈是曾參,非罪誰明公冶。
從他熟視耽耽,我自笑言啞啞。
素位何怨天乎,卜居聊問日者。
參考注釋
三生
佛家所說的三世轉生,即前生、今生和來生
世說三生如不謬,共疑巢許是前身。——白居易《贈張處士山人》
三生有幸
輾轉
(1) 來回翻轉
輾轉不眠
(2) 非直接地;中間經過許多人或地方
輾轉相告
(3) 反覆無常
昔何言而今復背之,固得輾轉若此乎?
塵勞
(1).佛教徒謂世俗事務的煩惱。《無量壽經》卷上:“散諸塵勞,壞諸欲塹。” 南朝 梁 蕭統 《同泰僧正講》詩:“何因動飛轡,暫使塵勞輕。” 明 李贄 《復陶石簣書》:“此觀世音菩薩與我此地,賞我此等人,故我得斷此塵勞,為今日安樂自在漢耳。”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有境相應行心,有非境不相應行心;若廣分別言,則有八萬四千塵勞,皆起一心。”
(2).泛指事務勞累或旅途勞累。 前蜀 李珣 《漁父歌》之三:“終日醉,絶塵勞,曾見 錢塘 八月濤。” 宋 秦觀 《滿庭芳》詞之二:“飲罷不妨醉臥,塵勞事、有誰聽。” 郭沫若 《<屈原>與<厘雅王>》:“他是和你一樣從 香港 回來的,在極端的險厄之後,塵勞未定,便委屈他來擔任了這一次的苦役。”
四大
(1).道家以道、天、地、人為四大。《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王,當作“人”。說見 朱謙之 《老子校釋》及 任繼愈 《老子新譯》。
(2).佛教以地、水、火、風為四大。認為四者分別包含堅、濕、暖、動四種性能,人身即由此構成。因亦用作人身的代稱。 晉 慧遠 《明報應論》:“夫四大之體,即地、水、火、風耳,結而成身,以為神宅。”《圓覺經》:“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晉書·藝術傳·鳩摩羅什》:“ 羅什 未終少日,覺四大不悆……死於 長安 。”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上》:“六十年來一夢醒,飄然四大御風輕。”
(3).古稱大功、大名、大德、大權為四大。《晉書·忠義傳·王豹》:“明公挾大功,抱大名,懷大德,執大權,此四大者,域中所不能容。”
(4). 北周 時 冀州 人戲稱四種大物為四大。《北史·儒林傳下·熊安生》:“ 道暉 好著高翅帽、大屐…… 冀州 人為之語曰:‘ 顯公 鐘, 宋公 鼓, 宗道暉 屐, 李洛姬 肚’謂之四大。 顯公 ,沙門也; 宋公 , 安德 太守也; 洛姬 ,婦人也。”
形骸
形體(多指人的)
浸假
假令,假如。語出《莊子·大宗師》:“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 郭象 註:“浸,漸也。” 成玄英 疏:“假令陰陽二氣,漸而化我左右兩臂為雞為彈,彈則求於鴞鳥,雞則夜候無時。”後多用為逐漸的意思。《明史·王允成傳》:“浸假而 王心一 、 倪思輝 、 朱欽相 斥矣,浸假而司空用陪推矣,浸假而中旨用考官矣。” 清 侯方域 《憫獐》:“浸假而共牢以為食,浸假而共寢以為處,浸假而相與為友而日以益善。” 清 陳天華 《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外人為是言,民賊為是言,浸假而號稱志士,以大政治家、大文豪自負者,亦相率為是言。”
李之世名句,次和韓孟郁拈得也字二十八韻解嘲示蘇汝載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