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再題廓然大公八景·其五·披雲徑》
全文:
一片如從龍井移,滃然時向銳尖披。
濕衣不識緣底事,徐悟伯高曾有詩。
參考注釋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底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偽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將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伯高
(1). 春秋 時賢士。《禮記·檀弓上》:“ 伯高 之喪, 孔氏 之使者未至。 冉子 攝束帛乘馬而將之。 孔子 曰:‘異哉!徒使我不誠於 伯高 。’” 鄭玄 註:“ 伯高 死時在 衞 ,未聞何國人。”《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 伯高 死於 衞 ,赴於 孔子 。”
(2). 漢 龍述 的字。敦厚廉正,為時人所敬重。《後漢書·馬援傳》:“ 龍伯高 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効之……効 伯高 不得,猶為謹勑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
乾隆名句,再題廓然大公八景·其五·披雲徑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