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望天柱,聊復慰途窮

張舜民鶻嶺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舜民的《鶻嶺》

全文:
度險仍逢雪,艱危頃步中。
鶻飛猶自苦,人足故難通。
九折羊腸外,三休箭筈東。
西南望天柱,聊復慰途窮

張舜民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西南

(1) 西南方

其西南諸峰。——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2) ;向西向南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3) 指我國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省區

天柱

(1).古代神話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訓》:“昔者 共工 與 顓頊 爭為帝,怒而觸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維絶。”《神異經·中荒經》:“ 崑崙 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詩:“黨徒們呀,快把你們的頭顱借給我來!快把這北方的天柱碰壞!碰壞!”

(2).比喻負重任者。 田漢 《關漢卿》第五場:“可是自從讀了 文丞相 的《正氣歌》,才知道現在也還有這樣不愧前人的地維、天柱,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氣了。”

(3).耳的別名。《太平御覽》卷三六六引《長沙耆舊傳》:“太尉 劉壽 少遇相師,相師曰:‘耳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東 平度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七·萊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頂巉巖,聳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漢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號為南嶽,即此。《史記·孝武本紀》:“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東,登禮 潛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 潛縣 屬 廬江 , 南嶽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餘杭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滌山 ﹞其右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陝西 岐山 的別名。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四·鳳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屬於東方七宿中的角宿。《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經》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宮內,近東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氣也。”

途窮

喻走投無路或處境困窘。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阮步兵》:“物故不可論,途窮能無慟。”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持法》:“此途窮者,不輯之,當為患。” 清 唐孫華 《文信國祠》詩:“戰苦身攢鏃,途窮血裹斑。”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於是相輕的文人們的處境,就也更加艱難起來,連街頭也不再是擾攘的地方了,真是途窮道盡。”

張舜民名句,鶻嶺名句

詩詞推薦

  • 彭澤縣

    陳舜俞宋代〕古來彭澤縣,應有折腰人。百里昔猶重,先生豈不貧。菊花還在否,柳色為誰新。白髮南遷客,淒涼問水濱。
    西南望天柱,聊復慰途窮 詩詞名句
  • 水定茂仲實輓詞·其一

    釋妙聲元代〕吾道何衰甚,斯人亦已焉。永懷流水奏,空抱白雲篇。春樹閒齋靜,秋風瘦影懸。平生數行淚,並落莫燈前。
  • 閨怨

    俞桂宋代〕誰憐人去鎖朱樓,終日憑欄只帶愁。燕子也知人薄倖,飛來略不傍簾鉤。
  • 送海琳游南海

    余靖宋代〕觸目盡塵累,如師真不群。圓明水中月,去住嶺頭雲。意為乘風快,名應過海聞。翛然此高跡,世綱慢紛紛。
  • 眼鏡分韻得可字

    戈溳清代〕少年觀書如觀火,偏傍點畫推細瑣。年老雙目漸昏眊,睻目空花飛朵朵。臨池未寫意已疲,展卷欲誦眉先鎖。靉靆
  • 春晚游寶雲寺

    陳師道宋代〕繁杏青猶小,幽花落更香。目隨雲雨斷,恨與水風長。蟻子何緣斗,蜂兒有底忙。山人能棄世,遊子不思鄉。
    西南望天柱,聊復慰途窮 詩詞名句
  • 書房

    戴炳宋代〕書房清曉焚香坐,轉覺幽棲趣味真。怪石一根雲態度,早梅半樹雪精神。池魚自樂誰知我,林鳥相忘不避人。得喪
  • 百雁圖

    李昱元代〕十月開帆楊子江,沙寒白雁滿船窗。畫師貌得當年憶,宿食飛鳴五十雙。
  • 贈天台陳相士

    劉克莊宋代〕徑草齊腰人跡稀,凌晨忽有叩柴扉。遠攜吾子出疆贄,來看先生杜德機。許燕頷侯行且驗,評鳶肩夭是耶非。惜無
  • 送容叔文讀書廣海

    李之世明代〕春早遠行邁,悠悠劍獨攜。山程過石嶺,水渡問那西。風景堪描畫,煙花入品題。孤村讀書處,古木有猿啼。
西南望天柱,聊復慰途窮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