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陳人傑的《沁園春》
全文:
之印可,然後人信以傳。
昔劉叉未有顯稱,及以雪車、冰柱二篇為韓文公所賞,一日之名,遂埒張孟。
予嘗得叉遺集,觀其餘作,多不稱是。
而流傳至今,未就泯滅者,以韓公所賞題品爾。
今才士滿世,所負當不止叉如,然而獎借後進,竟未有如韓公者。
才難,不其然,有亦未易識。
誦山谷之詩,不覺喟然。
因作思古人一曲。
他時儻遇知己,無妨反騷。
不恨窮途,所恨吾生,不見古人。
似道傍郭泰,品題季偉,舟中謝尚,賞識袁宏。
又似元之,與蘇和仲,汲引孫丁晁李秦。
今安在,但高風凜凜,墳草青青。
江東無我無卿。
政自要胸中分渭涇。
嘆今人榮貴,只修邊幅,斯文寂寞,終欠宗盟。
面蹉長江,目迷東野,卻笑韓公接後生。
知音者,恨黃金難鑄,清淚如傾。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印可
佛家謂經印證而認可,禪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維摩詰經·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 南朝 梁簡文帝 《答湘東王書》:“皇情印可,今便奉行。” 宋 劉昌詩 《<蘆浦筆記>序》:“顧獨學寡識,安敢以為是。將求印可於先覺之士。”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余不覺大笑,而首肯者再,喜師弟之印可也。”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如果弟子思索得一個公案的答案,說給師聽,得師同意(稱為印可),那就表示得道了……這些人從禪師口裡取得成佛的印可。”
然後
用於順承複句的後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開頭,表示某一行動或情況發生後,接著發生或引起另一行動或情況,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應
然後皇上與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陳人傑名句,沁園春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