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公碑石蔓蘿捫,嘆息雙杉拔本根

許月卿題汪端翁廟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許月卿的《題汪端翁廟》

全文:
端公碑石蔓蘿捫,嘆息雙杉拔本根
將略傳家自忠顯,侍兒梟首亦平原。
乘風飛去乾坤窄,踏月歸來煙水昏。
往事不堪重回首,青燈黃卷照芳樽。

許月卿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許月卿端公碑石蔓蘿捫,嘆息雙杉拔本根書法作品欣賞
端公碑石蔓蘿捫,嘆息雙杉拔本根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端公

(1). 唐 代對侍御史的別稱。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外郎御史遺補相呼為院長,上可兼下,下不可兼上,唯侍御史相呼為端公。”《通典·職官六》:“侍御史之職……臺內之事悉主之,號為臺端。他人稱之曰端公。”

(2).男巫的別稱。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二:“端公誑取施利,每及萬緡。” 清 唐甄 《潛書·抑尊》:“ 蜀 人之事神也,必馮巫,謂巫為端公。”

(3). 宋 代對衙役的稱呼。《水滸傳》第八回:“只説 董超 正在家拴束包裹,只見巷口酒店裡酒保來説:‘ 董端公 ,一位官人在小人店中請説話。’……原來 宋 時的公人都稱呼‘端公’。”

碑石

(1).作碑之石。亦指刻有文字的碑碣。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潁水》:“廟前有碑,碑石金生。 乾寳 曰:‘黃金可採,為 晉 中興之瑞。’”《南史·蕭恭傳》:“是夜聞數百人大叫碑石下,明旦視之,碑湧起一尺。”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三字經》:“ 西奈山 ,顯神蹟,命 摩西 ,造碑石。” 葉聖陶 《登雁塔》:“單說那碑石經歷了一千四百年,文字還很完整,筆畫還有鋒棱,可見石質之堅緻。”

(2).特指墓碑。 宋 袁文 《瓮牖閒評》卷一:“《太尉楊震碑》云:‘敢慕 奚斯 之追述,樹碑石於墳道。’則又承 揚子 誤焉。” 何其芳 《畫夢錄·墓》:“快下山的夕陽如柔和的目光,如愛撫的手指從平疇伸過,從林葉探進來,落在溪邊一個小墓碑上,摩著那白色的碑石。”

嘆息

(1) 嘆氣

惟聞女嘆息。——《樂府詩集·木蘭詩》

未嘗不嘆息。——諸葛亮《出師表》

聞琵琶已嘆息。——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倚杖自嘆息。——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僅嘆息曰。——《資治通鑑》

御史嘆息去。——清· 張廷玉《明史》

制府繞階嘆息,知變生肘腋,頃刻間便有作亂之事。——清· 魏源《聖武紀》

(2) 嘆美;讚嘆

姑娘此時,除了心中感激,點頭嘆息之外,再無別話。——《兒女英雄傳》

本根

(1).草木的根乾。《左傳·隱公六年》:“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 宋 李綱 《論用兵》:“以多勝敵者,必將以殄滅為期,而不再舉,其機在多。譬猶拔大木之本根,非眾其力則不可。” 清 邵曾訓 《蠶婦吟》:“種桑亦愛枝葉多,空抱本根奈爾何。”

(2).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部分。《莊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 成玄英 疏:“亭毒羣生,畜養萬物,而玄功潛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宋 司馬光 《贈邵興宗》詩:“君子固無愧,立身明本根。” 明 李東陽 《祁陽縣學重修記》:“其弊也,則修節目而棄本根。”

(3).根基,基礎。《晉書·劉頌傳》:“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遺緒,得中賢之佐,而樹國本根不深,無乾輔之固,則所謂任臣者化而為重臣矣。”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久食其賜,信乃彌堅,漸而奉為圭臬,視若一切存在之本根。”

(4).指基地。 宋 陸游 《山南行》:“會看金鼓從天下,卻用 關中 作本根。”《宣和遺事》後集:“神京者, 太祖 、 太宗 一統之本根。”

(5).本原,初始。《北齊書·杜弼傳》:“竊惟《道》《德》二經,闡明幽極,旨冥動寂……實眾流之江海,乃羣藝之本根。”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原其本根,皆是國家百姓,進退皆死,誠可閔傷。” 宋 陳亮 《普明寺長生谷記》:“及至後世,於民之中又有為釋老之徒者,壞形惡服,不耕不蠶,以自枯槁于山林,而求識其所謂心性之本根者。”

(6).指最初的。 漢 王充 《論衡·正說》:“説《論語》者,但知以剝解之問,以纖維之難,不知存問本根篇數章目。”

(7).根由,根源。《漢書·張耳陳餘傳》:“具道本根所以,王不知狀。” 宋 范仲淹 《潤州謝上表》:“議治亂之本根,求治亂之故事。” 章炳麟 《四惑論》:“法律本浮棲之物,無可索其本根,類如是矣。”

(8).喻指帝室。《漢書·諸侯王表序》:“內亡骨肉本根之輔,外亡尺土藩翼之衛。”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宗藩·二邵王建白》:“天下將謂主上薄於本根,非親親盛節。”

(9).喻指家鄉,故土。 明 劉基 《題解於伯機杜工部詩後》詩:“我今亦飄泊,不得歸本根。”

許月卿名句,題汪端翁廟名句

詩詞推薦

端公碑石蔓蘿捫,嘆息雙杉拔本根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