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壇金簡詠曾城,仙侶飄飄取次賡

王漸逵席中和方丹山韻

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漸逵的《席中和方丹山韻》

全文:
玉壇金簡詠曾城,仙侶飄飄取次賡
瑤圃有書青鳥度,銀河無浪白榆生。
風埃自惜增凡氣,花鳥於今亦世情。
欲向廣庭訪真訣,露濃寒重不堪盟。

王漸逵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玉壇

(1).道壇的美稱。亦借指仙境。 隋 王度 《古鏡記》:“ 度 弟 勣 ,游 嵩山少室 ,涉石樑,坐玉壇。” 唐 劉禹錫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詩:“ 少君 引我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宮。” 唐 崔珏 《哭李商隱》詩:“應游物外攀琪樹,便著霓衣上玉壇。”

(2).花壇的美稱。借指庭院。 唐 盧綸 《早秋望華清宮中樹因以成詠》:“玉壇標八桂,金井識雙桐。” 宋 高觀國 《杏花天·杏花》詞:“玉壇訊息春寒淺,露紅玉嬌生靚艷。”

金簡

金質的簡冊。常指道教仙簡或帝王詔書。 漢 趙曄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聖人所記曰:在於九山東南,天柱號曰 宛委 ……其巖之巔,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瑑其文。” 唐 劉禹錫 《為杜佑謝手詔表》:“拜捧紫泥,跪伸金簡。” 明 張居正 《應制白鶴吟》之四:“金簡忽傳天上字,東華初紀大椿年。”

曾城

(1).傳說中的地名。亦泛指仙鄉。《後漢書·張衡傳》:“登 閬風 之曾城兮,搆不死而為牀。” 李賢 注引《淮南子》:“ 崐崘山 有曾城九重,高萬一千里,上有不死樹在其西。”今本《淮南子·墬形訓》作“層城”。《梁書·皇后傳·高祖丁貴嬪》:“皇帝傷 璧臺 之永閟,悼 曾城 之不踐。” 金 宇文虛中 《白菊》詩:“月中風露秋夕好,感此仙種來曾城。”參見“ 層城 ”。

(2).指高大的城闕。 晉 陶潛 《游斜川》詩:“臨長流,望曾城。” 唐 王勃 《銅雀妓》詩之二:“妾本深宮妓,曾城閉九重。” 唐 杜甫 《成都府》詩:“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仙侶

(1).仙人之輩。 明 文徵明 《閏正月十一日游玄妙觀歷諸道院》詩之三:“仙侶登真幾百年,清風遺影尚依然。” 清 方文 《廬山詩·尋真觀》:“ 五老 雲壑間,髣髴有仙侶。”

(2).指人品高尚、心神契合的朋友。語出《後漢書·郭太傳》:“ 林宗 ( 郭太 字)唯與 李膺 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八:“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飄飄

(1).風吹貌。 晉 陶潛 《與殷晉安別》詩:“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雲。” 唐 韓愈 《豐陵行》:“清風飄飄輕雨灑,偃蹇旗斾卷以舒。”

(2).飛揚貌。 漢 張衡 《西京賦》:“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初若飄飄,後遂霏霏。” 南唐 馮延巳 《春光好》詞:“飄飄輕絮滿南園,牆下草芊眠。” 元 張埜 《水龍吟·詠遊絲》詞:“落花天氣初晴,隨風幾縷來何處。飄飄冉冉,悠悠颺颺,欲留還去。”

(3).飛翔貌。《文選·潘岳<秋興賦>》:“蟬嘒嘒而寒吟兮,雁飄飄而南飛。” 李善 註:“飄飄,飛貌。” 唐 李鹹用 《投所知》詩:“誰能借與摶扶勢,萬里飄飄試一飛。” 宋 王安石 《春從沙磧底》詩:“萬里卜鳳凰,飄飄何時至?”

(4).輕盈舒緩,超塵脫俗的樣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 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説,飄飄有凌雲之氣,似游天地之閒意。” 宋 王安石 《用前韻戲贈葉致遠直講》:“飄飄凌雲意,強御莫能懾。” 宋 蘇軾 《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清 劉大櫆 《<皖江酬唱集>序》:“璨璨乎珠玉之輝,飄飄乎雲霞之態。”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五:“﹝ 韓老六 ﹞把 楊老疙疸 灌得手腳飄飄,不知鐵鍬有幾個齒了。”

(5).形容動盪不安、不平靜。《隋書·文學傳·孫萬壽》:“如何載筆士,翻作負戈人。飄飄如木偶,棄置同芻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波瀾飄飄,風雨任運推轉,何必越性乾祈。” 宋 曾鞏 《寄孫正之》詩:“貌癯心苦氣飄飄,長餓空林不可招。”

(6).漂泊貌。形容行止無定。 晉 陸機 《從軍行》:“苦哉遠征人,飄飄窮四遐。” 唐 劉長卿 《睢陽贈李司倉》詩:“飄飄 洛陽 客,惆悵 梁園 秋。” 明 王雲鳳 《送客》詩:“雲氣溟濛雨欲絲,飄飄遊子別離時。”

(7).迅疾貌,倏忽貌。《淮南子·兵略訓》:“與飄飄往,與忽忽來,莫知其所之。” 元 劉伯亨 《朝元樂》套曲:“飄飄四季過,迢迢一年矣。” 明 何景明 《暮春》詩:“飄飄歲月此雙燕,渺渺江湖聊一槎。”

(8).形容思想、意趣高遠。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志飄飄焉,嶢嶢焉,似若狹六合而隘九州。” 北周 庾信 《謝趙王示新詩啟》:“落落詞高,飄飄意遠。文異水而湧泉,筆非秋而垂露。” 宋 王安石 《次韻酬陸彥回》:“款款故情初未憖,飄飄新句總堪傳。”

(9).形容遙遠、久遠。 三國 魏 徐幹 《室思詩》:“浮云何洋洋,願因通我詞,飄飄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明 何景明 《送望之赴汶上》詩之二:“賔朋半海內,弟妹各天涯。駐馬臨岐處,飄飄獨望家。”

取次

亦作“ 取此 ”。1.隨便,任意。 晉 葛洪 《抱朴子·祛惑》:“此兒當興卿門宗,四海將受其賜,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 唐 杜甫 《送元二適江左》詩:“經過自愛惜,取次莫論兵。”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棄捨,等閒拋掉。” 汪文溥 《子美囑題化佛化裝百相即柬亞子》詩:“有時西笑入 長安 ,七貴三公取次看。”

(2).草草,倉促。《敦煌變文集·葉淨能詩》:“何不揭氈看驗之?取此行麁疎法令。” 宋 陸游 《秋暑夜興》詩:“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 元 朱庭玉 《青杏子·送別》曲:“腸斷處,取次作別離。”

(3).次序。 北齊 斛律羨 《北齊樂歌》:“日日飲酒醉,國計無取次。”

(4).謂次第,一個挨一個地;挨次。 元 揭傒斯 《山市晴嵐》詩:“近樹參差出,行人取次多。” 清 朱彝尊 《是日再入保和殿侍宴》詩:“妙舞娑盤歇,華鐘取次催。”

(5).尷尬,進退兩難。

王漸逵名句,席中和方丹山韻名句

詩詞推薦

玉壇金簡詠曾城,仙侶飄飄取次賡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