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王士祿的《長平抗歌》
全文:
虎狼之秦胡不仁,銳頭小兒服振振。
劫灰更促括也將,一戰趙壘成埃塵。
白骨岳積四十萬,至今此地無青春。
丹塢水繞發鳩麓,指點當年趙兵衄。
土人往往坑旁耕,拾得殘戈或斷鏃。
鏃頭長以寸,戈頭長以尺。
持將磨向丹河沙,古血猶腥土花赤。
省冤谷接武安台,南來遺蹟仍崔嵬。
應共髑髏山下月,夜深同對鬼磷哀。
參考注釋
接武
(1).步履相接。謂小步前進。《禮記·曲禮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鄭玄 註:“武,跡也。亦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將曙天,諸生接武 杏壇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辭·大招》:“二八接武,投詩賦只。” 朱熹 集註:“接,連也。武,跡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覽淵博者,曠代而時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書·李諧傳》:“異人相趨於絳闕,鴻生接武於儒館。”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當今朝號得人,國稱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閣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傳》:“當時冒進之徒,爭援 劉 齊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親近;接近。 唐 權德輿 《戶部王曹長楊考功崔刑部二院長並同鍾陵使府之舊因以寄贈》詩:“外庭時接武,廣陌更連鑣。” 宋 司馬光 《與呂晦叔簡》:“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與僚寀行坐不相離,未嘗得伸悃愊,雖日夕接武,猶隔闊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後相接;繼承。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新唐書·上官儀傳》:“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龍,簉羽鵷鷺,豈 雍州 判佐比乎?” 馬宗霍 《書林藻鑒》:“ 唐 代書家之盛,不減於 晉 ,因由接武六朝,家傳世習,自易為工。”
遺蹟
前人留下的痕跡
瞻顧遺蹟。——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崔嵬
(1) 有石頭的土山
慎事關門並早歸,眼前恩愛隔崔嵬。——《金*瓶*梅》
(2) 高大;高聳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楚辭·屈原·涉江》
仙峰巔險峻岭崔嵬。——《封神演義》
王士祿名句,長平抗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