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漸逵的《晚眺松陵》
全文:
洞庭渺湖水,在昔號名區。
江海此會同,波濤溢其餘。
風壤互推易,良田盡膏腴。
至今三吳地,遂為饒裕居。
虹橋猶在目,青山迥不殊。
欲訪三高士,翩翩誰與俱。
參考注釋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在昔
從前;往昔。《書·洪範》:“我聞在昔, 鯀 陻洪水,汩陳其五行。” 漢 班固 《東都賦》:“勛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 宋 曾鞏 《齊州謝到任表》:“習詐而夸,著流風於在昔;多盜與訟,號難治於當今。”
號名
標誌;稱謂;位號。《周禮·夏官·大司馬》:“羣吏撰車徒,讀書契,辨號名之用。” 鄭玄 註:“讀書契,以簿書校録軍實之凡要。號名者,徽識,所以相別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朕尊萬乘,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號名。” 唐 韓愈 《原道》:“帝之與王,其號名殊,其所以為聖一也。” 清 方苞 《書周官大司馬四時田法後》:“大司馬前期命修戰法,茇舍、治兵,所辨號名旗物,畿以內毋漏焉。”
王漸逵名句,晚眺松陵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