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何吾騶的《贈曾魯朴山人》
全文:
先生何許客,汗漫寄雲遊。
到處談杯酒,長天掛釣鉤。
鄱陽孤劍起,渤海一星浮。
壁立空青柳,江流任白鷗。
虛危辭舊舍,牛斗望南州。
梅嶺旌旗振,珠江花鳥愁。
廣陵雖已邈,彩筆亦何求。
獨鶴棲何處,飛雲不可留。
狂為曾皙後,賦比浩然優。
水調歌聲急,商音耳聽秋。
疾來山落石,漫奏澗行滮。
定遠虛存瞬,嚴陵有敝裘。
長裾良自拙,短鋏為誰謀。
上岸愚公谷,乘航漁父謳。
劫灰寧黑白,石火既蜉蝣。
在在安羈旅,飄飄識客舟。
忘機得樂土,問地取靈邱。
萬里行龍脈,千山奪虎頭。
吾家阮叔子,平素謝元收。
已作張天網,曾將倒屣酬。
歌風歸大苑,結袂唱高樓。
心計嘉毛遂,文聲許馬周。
丹砂期未滿,白石運良遒。
忽爾知人死,長懷國士憂。
悲風起大漠,朔草自驚秋。
壯志思溟渤,哀詩見逗遛。
寥寥琴欲破,寂寂暗難投。
我亦臨風客,君來並策騮。
褰裳看世事,開眼傲王侯。
梁甫吟初就,渡河樂正幽。
家留千載業,路蹴小兒毬。
刻鵠終非計,雕蟲亦已悠。
彌衡誠骯髒,原憲豈咿咻。
長臥懷三窟,虛名重九牛。
關山同腐朽,畝畝伴箜篌。
看爾如傳舍,吾身亦贅疣。
太元差可草,五色已能耰。
棲息一枝好,風光兩共繇。
參考注釋
刻鵠
(1).喻仿效前賢。 唐 盧照鄰 《釋疾文》:“既而屠龍適就,刻鵠初成。” 宋 秦觀 《賀蘇禮部啟》:“嘆刻鵠之未成,念攀鴻而何敢。” 明 朱鼎 《玉鏡台記·詔聘太真》:“掩書俯幾憶平生,刻鵠初成,畫虎還成。”參見“ 刻鵠類鶩 ”。
(2).謂弄巧成拙,適得其反。《西遊記》第三七回:“倘被多官拿住,説我們欺邦滅國,問一款大逆之罪,困陷城中,卻不是畫虎刻鵠也?”參見“ 刻鵠類鶩 ”。
非計
非良策;失策。《漢書·吳王劉濞傳》:“諸侯地不能為 漢 十二,為叛逆以憂太后,非計也。” 三國 蜀 諸葛亮 《後出師表》:“顧王業不可得偏全於 蜀 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南史·王誕傳》:“將軍今留 吳公 ,公私非計。” 鄭觀應 《盛世危言·墾荒》:“ 中國 之邊境苦無人以實之,而忍聽吾民之逼迫羈棲,飄零海外,竊以為非計也。”
雕蟲
(1).比喻從事不足道的小技藝。常指寫作詩文辭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雖讀千賦,愈惑體要。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責風軌,莫益勸戒。此 揚子 所以追悔於雕蟲,貽誚於霧縠者也。” 唐 李賀 《南園》詩之六:“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三國演義》第四三回:“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 清 曾國藩 《致劉孟容書》:“今世雕蟲小夫,既溺於聲律繢藻之末,而稍知道者,又謂讀聖賢書,當明其道,不當究其文字。”
(2).指詩文詞賦。《北齊書·邢邵傳》:“ 邵 雕蟲之美,獨步當時。”《隋書·薛道衡傳》:“ 江 東雅好篇什, 陳 主尤愛雕蟲。”參見“ 雕蟲篆刻 ”。
(3).比喻技藝低下。《水滸傳》第六三回:“大刀 聞達 不知量,狂言逞技真雕蟲!”
彫蟲:指寫作詩文辭賦。《北史·薛道衡傳》:“ 江 東雅好篇什, 陳主 尤為彫蟲, 道衡 每有所作,南人無不吟誦焉。” 唐 張說 《季春下旬詔宴薛王山池序》:“ 長卿 消渴,覺含毫之轉遲; 子云 老大,見彫蟲之都廢。”參見“ 彫蟲篆刻 ”。
何吾騶名句,贈曾魯朴山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