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德洪的《子中見和復答之》
全文:
世味嘗已遍,嚲著匿雲山。
為問何能爾,鳥倦自知還。
湘西一千頃,分我楊柳灣。
時為理魚蓑,人眠舟自閒。
公真功名人,高韻不可攀。
譬如秋無雲,璧月掛一彎。
我詩聊寄耳,猥語憑見刪。
峻句乃見辱,嶮如履潼關。
細看秀爭發,紅英微雨斑。
坐令十年心,清涼去煎煩。
竹林在何許,延頸佇望間。
遙知醉逃暑,玉纖侍丫鬟。
得句有奇趣,笑渦印朱顏。
引紙欲續和,自嘆才澀慳。
應當恕不迨,鄉閭念疏頑。
把卷味長喔,松風嗽齒寒。
參考注釋
應當
(1) 應該
你應當照料你自己
(2) 承當;應付
次日,楊雄自出去應當官府。——《水滸傳》
不迨
不及。《新唐書·李晟傳》:“常竭嘉言,以匡不迨,情所親重,義無間然。”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牘·步飛煙》:“妾貌雖不迨桃李,而零落過之。”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五:“才不迨於郎矣!”
鄉閭
亦作“鄊閭”。1.古以二十五家為閭,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之處。《管子·幼官》:“閒男女之畜,修鄉閭之什伍。”《南齊書·禮志上》:“郡縣有學,鄉閭立教。” 宋 王安石 《原教》:“夫婦者無失其為夫婦也,率是也有賞,不然則罪,鄉閭之師,族酇之長。”
(2).家鄉;故里。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少稱鄉閭,長聞邦國。” 宋 曾鞏 《應舉啟》:“足跡不游於場屋,姓名不署於鄉閭。” 元 秦竹村 《行香子·知足》曲:“壯歲鄉閭,養志閒居。” 清 朱彝尊 《題張上舍劭竹林獨坐圖》詩:“十年不對鄉閭竹,垞北垞南思殺*人。” 清 汪文桂 《秋日同季弟歸里和韻》:“秋深才得返鄊閭,弱弟偕行賦《遂初》。”
(3).鄉親;同鄉。《後漢書·朱儁傳》:“ 儁 以孝致名,為縣門下書佐,好義輕財,鄉閭敬之。”《舊唐書·高季輔傳》:“醜言過行,見嗤於鄉閭;忘義私昵,取擯於親族。” 宋 蘇轍 《巢谷傳》:“予以鄉閭,故幼而識之。” 明 無名氏 《白兔記·祭賽》:“鄉閭來朝賀,社戶保災非。”
疏頑
亦作“疎頑”。1.懶散頑鈍。《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吾性疏頑,教道無素,恆恐 子穀 負辱清朝。” 唐 唐彥謙 《八月十六日夜月》詩:“賴將吟詠聊惆悵,早是疏頑耐別離。” 宋 曾鞏 《西園席上》詩:“唯慙別乘疎頑甚,滿足塵埃更有詩。”《水滸傳》第二二回:“ 宋江 疏頑小吏,今日特來相投。” 清 陳確 《祭山陰先生文》:“生夙以疏頑,不省家計。”
(2).指強硬,固執。 清 黃景仁 《送溫舍人汝適歸廣州》詩:“我昔獻賦來田間,骨節疏頑性孤鯁。”
釋德洪名句,子中見和復答之名句
名句推薦
二物各一處,音韻何由傳
盧仝《聽蕭君姬 *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