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光景何由到,只在致知又力行

李江和千家詩六十首·其五十五·觀書有感

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江的《和千家詩六十首·其五十五·觀書有感》

全文:
川上春流眼色生,天心坐處物能輕。
面前光景何由到,只在致知又力行

李江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面前

跟前;面對著的地方

他來到國王面前

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很艱巨

光景

(1) 一下,左右——表示估計

(2) 一般的情況

今天太悶熱,光景要下雨

(3) 表示大約的時間或數量

別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鐘光景。——《裝在套子裡的人》

何由

亦作“ 何繇 ”。1.從何處,從什麼途徑。《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僕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出處兩不合,忠貞何由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晉 張華 有鸚鵡,每出還,輒説僮僕好惡。一日,寂無言; 華 問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魯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修竹茂林》詩:“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宋書·沉慶之傳》:“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 明 劉基 《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詩之三:“路遠無羽翼,何由得飛還?”《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稍加責罰,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著意防範,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有雲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只在

(1).總在;仍在。 宋 蘇軾 《殢人嬌·贈朝雲》詞:“朱脣筯點,更髻鬟生彩。這些箇,千生萬生只在。” 宋 李萊老 《謁金門》詞:“舊恨新愁都只在,東風吹柳帶。”《三國志平話》卷中:“見二嫂靈前燒香奠酒啼哭, 關公 笑曰: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

(2).就在。 唐 賈島 《尋隱者不遇》詩:“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水滸傳》第八回:“那人問道:‘ 薛端公 在何處住?’ 董超 道:‘只在前邊巷內。’”《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龍香 ﹞心下道:‘佳期只在今夜了,便宜了這酸子。’”

致知

儒家哲學用語。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歷代儒家學者對此有不同解釋。 漢 鄭玄 認為“致知”是使人“知善惡吉凶之所終始”; 宋 朱熹 認為“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 明 王守仁 則認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參見“ 致良知 ”。

力行

(1).猶言竭力而行。《書·泰誓中》:“今 商王 受 力行無度,播棄犂老,昵比罪人。” 孔 傳:“行無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陵壓》:“ 嚴安之 、 崔譚 俱為赤尉,力行猛政。”

(2).努力實踐。《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史記·儒林列傳》:“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宋 曾鞏 《與王深甫書》:“士誠有常心,以操群聖人之説而力行之,此 孔 孟 以下所以有功於世也。” 廖仲愷 《<孫中山先生文集>序》:“讀先生之遺文者,能體化而力行焉,則此集之刻,為不虛矣。”

李江名句,和千家詩六十首·其五十五·觀書有感名句

詩詞推薦

面前光景何由到,只在致知又力行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