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趙伯駒六馬圖歌》
全文:
平川苜蓿豐且滋,清泉映帶沙岡披。
戎人習馬知馬性,此處調馬實所宜。
牽者樴者二皆騮,白駒黑鬣緤柳枝。
昂藏翹足驪其色,一戎跨背鞍不施。
紫騮回首嘶厥匹,有駓齕草意自怡。
驥不稱力稱其德,況復一一皆英奇。
作者寓意應有在,夏官遺法誰深知。
即今大宛致汗血,骨格皆合圖中姿。
亦不渥窪詡作瑞,亦不交河資興師。
迥立閶闔詄蕩蕩,欲起王孫走筆為。
參考注釋
即今
今天;現在。 唐 高適 《送桂陽孝廉》詩:“即今江海一歸客,他日雲霄萬里人。” 宋 陸游 《連日有雪意戲書》詩:“壯歲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時,即今就去。”
大宛
古國名。為 西域 三十六國之一,北通 康居 ,南面和西南面與 大月氏 接,產汗血馬。大約在今 蘇聯 費爾乾納 盆地。見《史記·大宛列傳》、《漢書·西域傳上·大宛國》。因其地產名馬,後亦稱駿馬為“大宛”。 唐 白行簡 《李娃傳》:“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馳至。”
汗血
(1).汗與血。 唐 顧況 《從軍記》之二:“殺*人蓬麻輕,走馬汗血滴。”《孽海花》第二回:“靠了那班舉人、進士、翰林出身的大元勛,拚著數十年汗血,斫著十幾萬頭顱,把那些革命軍掃蕩得乾乾淨淨。” 瞿秋白 《文藝雜著·荒漠裡》:“汗血雖然‘漂杵’,詩人卻立在杵上,正在乘長風破萬里浪。”
(2).流汗流血。借指辛勞與奮戰。《後漢書·崔駰傳》:“汗血競時,利合而友。” 李賢 註:“汗血謂勞力也。” 續範亭 《如是我聞》詩:“抗 日 何所恃,忠貞與汗血。鞏固根據地,首要在建設。” 曹禺 等《膽劍篇》第一幕:“有時這一刀的力量,確是比千軍萬馬十年辛苦的汗血功勞還重得多啊!”
(3).汗出如血。《史記·大宛列傳》:“﹝ 大宛 ﹞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種也。”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驥調方汗血,蠅點忽成盧。”
(4).指汗血馬。 晉 葛洪 《抱朴子·文行》:“汗血緩步,呼吸而千里。” 明 焦竑 《焦氏筆乘·陳仁子不知文章賓主》:“汗血空良,而駑馬競逐。”參見“ 汗血馬 ”。
骨格
(1).人或動物的骨頭架子。亦指人的體格;身材。《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那 玉英 雖經了許多磨折,到底骨格猶存。將息數日,面容頓改。” 沙汀 《盧家秀》:“ 盧家秀 同他相反,矮垛垛的,骨格寬大,白晰紅潤的寬臉上長著一對大而發亮的眼睛。”
(2).比喻詩文或其他事物的骨架或主體。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律切則骨格不存,閒暇則纖穠莫備。” 元 陳宜甫 《舊扇吟寄程雪樓廉使》:“攜持骨格輕,發揮力量大。” 胡適 《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七:“ 章炳麟 的文章,所以能自成一家,也並非因為他模仿 魏 晉 ,只是因為他有學問做底子,有論理做骨格。”
(3).骨氣;品格。 唐 吳融 《赴闕次留獻荊南成相公三十韻》:“骨格凌秋聳,心源見底空。” 蔣光慈 《少年飄泊者》十七:“我想,一個人總要有點骨格,決不應如牛豬一般的馴服。”
(4).氣質;儀態。 元 鄭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此子生的形容端正,骨格清奇,非等閒之人也。” 明 何景明 《相逢行贈孫從一》詩:“只今骨格殊恆調,傾都見者嗟英妙。”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三:“見骨格清整,白鬚飄然。”
合圖
與圖讖相應合。 隋文帝 《襄陽四郡立寺制》:“窮神盡性,感穹昊之靈;膺籙合圖,開炎德之紀。”
乾隆名句,趙伯駒六馬圖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