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王禎的《高車》
全文:
通渠激浪走轟雷,激轉筒車幾萬回。
水械就攜多水上,天池還瀉半天來。
竹龍解吐無雲雨,旱魃潛消此地災。
安得臨流施此技,樓居滌去暑天埃。
參考注釋
竹龍
(1).一種上架版屋的巨型竹筏。《新五代史·死節傳·劉仁贍》:“ 世宗 攻 壽州 ,圍之數重,以方舟載礮,自 淝河 中流擊其城;又束巨竹數十萬竿,上施版屋,號為竹龍,載甲士以攻之。”
(2).連線在一起的引水竹筒。 宋 陳郁 《藏一話腴》:“ 明 之 慈谿縣 西北有 慶安寺 ……寺後有泉出於深谷,僧以巨竹連筒引水,行數里支分於松下石池溢入於谿。 舒龍圖 亶 有詩云:‘門前屏障繞潺湲,付與材僧夜定還。松蓋作雲遮千里,竹龍行雨出千山。’”
(3).一種竹製民間工藝品。《文匯報》1984.2.1:“只要旋動龍頭下的撐棒,竹龍即嘎嘎作響,游舞起來。”
雲雨
(1) 雲和雨
(2) 指男女合歡
旱魃
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比喻旱象
旱魃為虐,如惔如焚。——《詩·大雅·雲漢》
潛消
暗中消除。 唐 元稹 《崔弘禮鄭州刺史制》:“ 春秋 時 鄭 多良士,是以師子 大叔 之政,而羣盜之氣潛消。”《老殘遊記》第十一回:“南革之亂……至庚戌,辰戌一衝而爆發,然其興也漸進,其滅也潛消,南方之強也。” 志達 《保滿與排滿》:“在 滿 人而言 滿 漢 平等,不過以此説籠絡 漢 民,以潛消其革命。”
此地
這裡,這個地方。 唐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詩:“此地別 燕丹 ,壯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我初到此地,並不曾認得一個人。” 洪深 《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王禎名句,高車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