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車原文
通渠激浪走轟雷,激轉筒車幾萬回。
水械就攜多水上,天池還瀉半天來。
竹龍解吐無雲雨,旱魃潛消此地災。
安得臨流施此技,樓居滌去暑天埃。
詩詞問答
問:高車的作者是誰?答:王禎
問:高車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高車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參考注釋
通渠
(1).開通河渠。《史記·河渠書》:“西方則通渠 漢水 、 雲夢 之野……於 吳 ,則通渠三江、五湖。”
(2).暢通的河渠。 南朝 陳 張正見 《帝王所居篇》:“ 紫微 臨復道, 丹水 亘通渠。”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呂梁洪》:“至 宋 元祐 間,漸成通渠,本朝遂以為運河。”
浪走
四處奔走;胡亂奔走。 宋 蘇軾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詩:“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痴。” 金 申萬全 《病中遣懷》詩:“浪走天涯歲月侵,病中猶作 越 人吟。”《明史·俞大猷傳》:“宜以潛師搗其巢,攻其必救,奈何以數萬眾從一夫浪走哉?” 清 唐孫華 《送宮恕堂北上》詩:“十年浪走槖金空,水沒污萊失畊播。”
轟雷
響雷。《三國演義》第四二回:“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 曹 家百萬兵。”《紅樓夢》第九六回:“外頭轟雷一般,幾個小廝齊聲答應。” 茅盾 《子夜》三:“轟雷似的一聲喝采!”
筒車
一種引水灌田的機械設備。可利用水流衝擊力,使挽水之筒次第隨輪轉動,轉至高處時,筒內之水自動傾入特備的水槽內,流入農田。也稱“天車”。 元 王禎 《農書》卷十八:“筒車,流水筒輪。凡制此車,先視岸之高下,可用輪之大小,須要輪高於岸,筒貯於槽,乃為得法。”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水利》:“凡河濱有製筒車者,堰陂障流,繞於車下,激輪使轉,挽水入筒,一一傾於梘內,流入畝中。” 冀化 《百畝旱坪清水流》詩:“河心打壩河水囤,筒車滾滾把水抽。”
水上
(1).水面上。《易·渙》:“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紇於宏神道碑》:“月中生樹,童子知言;水上浮瓜,青衿不戲。” 唐 張說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詩:“ 巴陵 一望 洞庭 秋,日見孤峯水上浮。”
(2).猶水邊。《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 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 趙 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 信 、 張耳 詳棄鼓旗,走水上軍。” 南朝 梁 吳均 《行路難》詩:“ 洞庭 水上一株桐,經霜觸浪困嚴風。”
(3).舊時謂妓女開始接客。《史林殘花》:“妓女始薦寢曰水上。”
天池
(1).海。《莊子·逍遙遊》:“ 南冥 者,天池也。” 成玄英 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也。” 南朝 宋 王韶之 《殿前登歌》:“沔彼流水,朝宗天池。” 唐 韓愈 《應科目時與人書》:“天池之濱,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
(2).天上 仙界 之池。 唐 韓愈 《漫作》詩之一:“ 玄圃 珠為樹,天池玉作砂。” 明 李東陽 《與李中舍應正同飲時暘邸》詩:“又如驟天馬,霧鬣天池通。” 趙光榮 《里湖紀游》詩之四:“神物在天池,煙雲與吞吐。”
(3).指山頂之池。 唐 杜甫 《天池》詩:“天池馬不到,嵐壁鳥纔通。” 宋 范仲淹 《天池》詩:“岳頂見天池,神異安可度。”
(4).星名。《晉書·天文志上》:“九坎間十星,曰天池。”
(5).穴位名。即承漿。參見“ 承漿 ”。
半天
(1) 白天的一半
(2) 好長一會兒
他半天說不出話來
(3) 空氣中不直接毗連地面或它下面的其他固體或液體的任一地點或區域
竹龍
(1).一種上架版屋的巨型竹筏。《新五代史·死節傳·劉仁贍》:“ 世宗 攻 壽州 ,圍之數重,以方舟載礮,自 淝河 中流擊其城;又束巨竹數十萬竿,上施版屋,號為竹龍,載甲士以攻之。”
(2).連線在一起的引水竹筒。 宋 陳郁 《藏一話腴》:“ 明 之 慈谿縣 西北有 慶安寺 ……寺後有泉出於深谷,僧以巨竹連筒引水,行數里支分於松下石池溢入於谿。 舒龍圖 亶 有詩云:‘門前屏障繞潺湲,付與材僧夜定還。松蓋作雲遮千里,竹龍行雨出千山。’”
(3).一種竹製民間工藝品。《文匯報》1984.2.1:“只要旋動龍頭下的撐棒,竹龍即嘎嘎作響,游舞起來。”
雲雨
(1) 雲和雨
(2) 指男女合歡
旱魃
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比喻旱象
旱魃為虐,如惔如焚。——《詩·大雅·雲漢》
潛消
暗中消除。 唐 元稹 《崔弘禮鄭州刺史制》:“ 春秋 時 鄭 多良士,是以師子 大叔 之政,而羣盜之氣潛消。”《老殘遊記》第十一回:“南革之亂……至庚戌,辰戌一衝而爆發,然其興也漸進,其滅也潛消,南方之強也。” 志達 《保滿與排滿》:“在 滿 人而言 滿 漢 平等,不過以此説籠絡 漢 民,以潛消其革命。”
此地
這裡,這個地方。 唐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詩:“此地別 燕丹 ,壯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我初到此地,並不曾認得一個人。” 洪深 《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樓居
(1).住樓房。《史記·孝武本紀》:“今陛下可為觀,如 緱氏城 ,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僊人好樓居。” 宋 朱熹 《和戴主簿韻》:“平生本自好樓居,況接高人永晝餘。”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沉惟敬》:“俗好樓居,至十餘層,而又不善陶埴,即王居亦以茅覆,故易敗,亦易成。”
(2).指樓房。 唐 鄭愔 《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獻詩》之一:“地軸樓居遠,天台闕路賒。” 明 唐順之 《咨總督都御史胡》:“ 廟灣 之巢,墻厚如堅城,樓居平屋,延袤三里;深房曲巷,險如設阱。”
去暑
驅除暑熱之氣
冰鎮西瓜真可謂去暑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