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黃庭堅的《觀崇德墨竹歌》
全文:
夜來北風元自小,何事吹折青琅玕。
數枝灑落高堂上,敗葉蕭蕭煙景寒。
乃是神工妙手欲自試,襲取天巧不作難。
行看嘆息手摩拂,落勢夭矯墨未乾。
往往塵晦碧紗籠,伊人或用姓名通,未必全收俊偉功。
有能蓺事便白首,不免身為老畫工。
豈如崇德君,學有古人風。
揮毫李衛言神筆,彈琴蔡琰方入室。
道韞九歲能論詩,龍女早年先悟佛。
弈棋樵客腐柯還,吹笙仙子下緱山。
更能遇物寫形似,落筆不待施青丹。
尤知賞異老蒼節,獨與長松凌歲寒。
世俗甯知真與偽,揮霍紛紜鬼神事。
黃塵污眼輕白日,捲軸無人得覘視。
見我好吟愛畫勝他人,直謂子美當前身。
贈圖索歌追故事,才薄豈易終斯文。
所愛子猷發嘉興,不可一日無此君。
吾家書齋符青壁,手種蒼琅十數百。
一官偶仕葉公城,道遠莫致心慘戚。
我方得此興不孤,造次卷置隨琴書。
思歸才有故園夢,便可呼兒開此圖。
參考注釋
往往
(1) 每每;時常
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老李往往工作到深夜才睡
(2) 處處;到處
往往山出棋置。——《史記·貨殖列傳》
卒中往往語。——《史記·陳涉世家》
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 紛紛
吳王之棄其軍亡也,軍遂潰,往往稍降太尉、梁軍。——《史記·吳王濞列傳》
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漢書·司馬遷傳》
碧紗籠
(1).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起自寒苦》:“ 王播 少孤貧,嘗客 揚州 惠昭寺 木蘭院 ,隨僧齋飡。諸僧厭怠, 播 至,已飯矣。後二紀, 播 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遊,向之題已皆碧紗幕其上。 播 繼以二絶句曰:‘……上堂已了各西東,慙愧闍黎飯後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六:“世傳 魏野 嘗從 萊公 ( 寇準 )游 陝府 僧舍,各有留題。後復同游,見 萊公 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 野 詩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 野 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 萊公 大笑。”後以“碧紗籠”為詩以人重的典故。 宋 楊萬里 《行部決獄宿新隆寺觀鄒至完題壁》詩:“若愛殿前蒼玉佩,斷無身後碧紗籠。” 明 李東陽 《次韻寄題鏡川先生後樂園》之一:“多少舊題詩句在,碧紗籠底認青苔。”亦省作“ 碧紗 ”。 宋 孫覿 《再至》詩:“懸知不是 唐 王播 ,慚愧高僧護碧紗。”
(2).綠紗燈罩。 五代 齊己 《燈》詩:“紅燼自凝清夜朵,赤心長謝碧紗籠。”
伊人
那個人;這個人。今多指女性,常指“那個人”,有時也指意中人
怎明白咫尺伊人,轉以睽隔不得相親。——《畫圖緣》
秋水伊人
姓名
人的姓氏和名字
未必
不一定;不見得
未必有其實也。——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清· 劉開《問說》
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過此已忘。——《聊齋志異·促織》
他未必去北京
俊偉
形容出類拔萃的人才,有過人的才幹,俊美偉大的人品
俊偉的人物
黃庭堅名句,觀崇德墨竹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