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佚名的《笙磬同音》
全文:
笙磬聞何處,淒鏘宛在東。
激揚音自徹,高下曲宜同。
歷歷俱盈耳,泠泠遞散空。
獸因繁奏舞,人感至和通。
詎間洪纖韻,能齊搏拊功。
四懸今盡美,一聽辨移風。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笙磬
(1).古代謂陳於東方之磬樂。《周禮·春官·眡瞭》:“眡瞭掌凡樂事,播鞀,擊頌磬、笙磬。” 鄭玄 註:“磬在東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頌……《大射禮》曰:‘樂人宿縣於阼階東,笙磬西面,其南笙鐘。’”
(2).笙和磬。磬,樂器。以玉石或金屬製成,形狀如曲尺。《宋書·樂志二》:“晳晳庭燎,喤喤鼓鐘,笙磬詠德,萬舞象功。”《宋史·樂志七》:“笙磬鏗鏘,乾旄旖旎。”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伶人 刁俊朝 妻項癭如雞卵,漸如數斛之囊,中有琴瑟笙磬之音。”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淒鏘
象聲詞。多形容有節奏的聲響。 南朝 梁 沉約 《樂將殫恩未已應詔》詩:“淒鏘笙管遒,參差舞行亂。”淒,一本作“ 淒 ”。 唐 權德輿 《祗命赴京途次淮口因書所懷》詩:“彪炳覩奇采,淒鏘聞雅音。” 前蜀 韋莊 《村笛》詩:“《簫韶》九奏韻淒鏘,曲度雖高調不傷。” 清 李重華 《貞一齋詩說·<論詩答問>之一》:“如洞簫長笛各有竅,一一按律調之,其淒鏘要眇,莫不感人之深。”
象聲詞。多形容有節奏的聲響。 南朝 齊 謝朓 《七夕賦奉護軍命作》:“廻龍駕之容裔,亂鳳管之淒鏘。” 南朝 梁 沉約 《樂將殫恩未已應詔》詩:“淒鏘笙管遒,參差舞行亂。” 唐 黃滔 《奉和翁文堯員外經過七林書堂見寄之什》詩:“定恐故園留不住,竹風松韻漫淒鏘。”
佚名名句,笙磬同音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