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樓鑰的《謝湖山居士示和陶詩》
全文:
淵明千載人,同節仰孤峭。
豈惟辭督郵,蓮社不得召。
書不求甚解,眼高得玄要。
詩亦本無意,但寫胸中妙。
齊梁紛眾作,嘈雜春禽叫。
稚子候檐隙,文通劇搜紹。
矯矯玉局翁,尚友謝浮漂。
飽喫惠州飯,追和欲同調。
湖山老居士,宏才盍廊廟。
出入官五紀,懷歸自年少。
屢賡歸來辭,吾行有先兆。
老龍臥林壑,年高德彌邵。
向來批敕手,甘心事耕釣。
築室據仙居,泉石造深穾。
亭榭望堂皇,蓬萊對圓嶠。
涉園日成趣,遇客酒頻釂。
岩岩鸞鶴姿,炯炯雙眸瞭。
墮體黜聰明,坐忘樂遺照。
西疇時告春,東臯快舒嘯。
襟期古暗合,此事不容詔。
盡和靖節詩,筆走追風驃。
又如裴旻劍,騰空徑投鞘。
人生嗜慾深,山林不供燒。
何當從公游,翛然寧荷蓧。
小子敢言詩,未免事華彯。
西施難效顰,邯鄲恐貽笑。
思欲焚舊藁,世味輕咀嚼。
稍尋韋蘇州,旁引孟貞曜。
絕去翰墨畦,毋鑿渾沌竅。
尚或庶幾焉,未暇期速肖。
參考注釋
聰明
(1) 天資高,記憶和理解力強
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資治通鑑》
聰明人
(2) 聽覺和視覺靈敏
耳目聰明
坐忘
道家謂物我兩忘、與道合一的精神境界。《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郭象 註:“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唐 孟浩然 《游精思題觀主山房》詩:“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 清 錢謙益 《<顏子疏解>敘》:“不違仁者三月也,不違如愚者終身也。忘仁義,忘禮樂,而至於坐忘也。”
遺照
亦作“ 遺炤 ”。1.謂遺漏未遍照。 唐 孟郊 《答韓愈李觀別因獻張徐州》詩:“高情無遺照,朗抱開曉月。” 明 張居正 《答應天巡撫孫小溪書》:“願公虛心秉公,密加體訪,毋使覆盆之下,致有遺照。” 明 袁宏道 《乞改稿三》:“然日月之明,理無遺照。”
(2).指未發現的景物。 唐 王昌齡 《觀江淮名勝圖》詩:“而我高其風,披圖得遺照。援毫無逃境,遂展千里眺。”
(3).謂捨棄眾生相,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唐玄宗 《答皇帝上尊號誥》:“予志每集虛,心嘗遺炤,方契真宗之旨,豈雲稱號之榮。” 唐 李鼎祚 《<周易集解>序》:“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自然虛室生白,吉祥至止,坐忘遺照,精義入神。” 宋 王禹偁 《復其見天地之心賦》:“是知運行者,天地之時;寂靜者,天地之基,心亦在其中也,物莫得而見之。坐忘遺照之人,於茲得矣。” 宋 樓鑰 《謝湖山居士示和陶詩》:“墮體黜聰明,坐忘樂遺照。”
(4).遺像。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二》:“故題其遺照有曰:‘幾分相似幾分非,可是香魂月下歸。’”《花月痕》第五一回:“傍晚 禿頭 將 痴珠 、 秋痕 兩幅遺照,檢奉 小珠 。” 周立波 《蘇聯紅軍博物館》:“大家在這位被俘之後忠貞不屈的英雄的遺照之前肅靜地凝望了一會。”
樓鑰名句,謝湖山居士示和陶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