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遵式的《放生慈濟法門》
全文:
我比丘某甲,今為傍生類。
發佛大慈悲,懺彼六情根。
無始業障海,眼根著諸色。
耳界聞亂聲,鼻染一切香。
舌生諸惡刺,身如機關主。
六賊遊戲中,心想如猿猴,無有暫停時。
如此等六法,名為六情根。
一切業因緣,皆從妄想起。
妄想如幻焰,亦若空中花。
迷倒不覺知,為諸惑業縛。
永墮三途界,沒在眾苦中。
不聞正*法音,何曾知懺悔。
惟願十方佛,菩薩眾大師。
慈力與冥加,令其知發露。
無始一切惡,今日悉消除。
畢故不造新,常當修梵行。
未脫傍生難,余命願安樂。
筌網及虞羅,願不相值遇。
飲啄隨時足,饑渴永不逢。
相見起慈心,願不相吞噉。
當承三寶力,誓脫眾塵勞。
畢此苦類身,願生諸佛國。
彌陀廣慈願,不捨一切生。
觀音慈願深,常游五道界。
願舒五色臂,拔我出輪迴。
儻若命終時,願垂親接引。
救我厄難得,菩薩大檀那。
憫我臨湯火,舍財贖我命。
須彌與大海,徒自謂高深。
檀那今日恩,高深不可比。
現生增福壽,眷屬悉團圓。
來世受身時,願同生佛國,和南賢聖眾。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如此
(1) 這樣,那樣;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這樣或那樣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資治通鑑》
理當如此
(2) 達到這個程度或達到這個範圍
勞苦而功高如此。——《史記·項羽本紀》
(3) 這樣的
兩座城市發展的狀況是如此相同
六法
(1).謂規、矩、權、衡、準、繩。 北齊 劉晝 《新論·適才》:“規、矩、權、衡、準、繩,六法殊形,而各有任。”
(2). 南朝 齊 謝赫 《古畫品錄》謂繪畫有六法: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見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後以為 中國 繪畫的總法則和代稱。 清 姚鼐 《題句容學博馮墨香小照》詩:“君實精六法,自摹山水樂。” 林紓 《跋戴文節遺墨》:“ 文節 之精於六法,未必不有所授。” 郁達夫 《為靄民先生題經公頤淵畫松》詩之二:“六法通靈力有餘,暮年點筆勢凌虛。”
(3).佛教謂六法戒。其說不一,撮其要者有:(1)謂染心相觸,盜人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2)謂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酒,不非時食;(3)謂不尊敬佛,為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尊敬諸善知識。
(4).佛教稱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為“六法”。 宋 沉遘 《章獻皇太后忌日齋文》:“伏願往憑六法,超脫五門。”
六情
(1).人的六種感情:喜、怒、哀、樂、愛、惡。 漢 班固 《白*虎通·情性》:“六情者何謂也?喜、怒、哀、樂、愛、惡謂六情。” 晉 陸機 《文賦》:“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2).指廉貞、寬大、公正、奸邪、陰賊、貪狼六種性情。古代數術家據陰陽五行,由喜、怒、哀、樂、好、惡推演而出。謂惡行廉貞,寅午主之;喜行寬大,巳酉主之;哀行公正,戌醜主之;樂行奸邪,辰未主之;怒行陰賊,亥卯主之;好行狼貪,申子主之。見《漢書·翼奉傳》。 明 楊慎 《藝林伐山·五情六情》:“六情者,地支也:申子為貪狼,寅午為廉貞,亥卯為陰賊,巳酉為寬大,戌醜為公正,辰未為奸邪。”
(3).人的六種情*欲。《韓詩外傳》卷五:“人有六情:目欲視好色,耳欲聽宮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體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繡而輕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
(4).猶六義。《初學記》卷二一引《春秋孔演圖》:“《詩》含五際六情。” 宋均 註:“六情即六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5).猶六根。《百喻經·飲水筩水喻》:“汝欲得離者,當攝汝六情,閉其心意,妄想不生,便得解脫。” 唐 房融 《謫南海過始興廣勝寺果上人房》詩:“方燒三界頭,遽洗六情塵。”參見“ 六根 ”。
釋遵式名句,放生慈濟法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