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雲龍的《送袁元素中丞乞終制南還》
全文:
當年匹馬赴東陲,軍府重將荊棘披。
跋涉兩河經百戰,提攜三衛整偏師。
單于僅挾六騾遁,飛將誰將百騎馳。
一劍獨當寧遠戍,孤軍曾解錦州危。
壇前鵲繞中丞印,帳外龍蟠大將旗。
出塞共驚新破虜,守門仍是舊降夷。
長驅絕漠無遺策,直抵黃龍是夙期。
七載勛名與眾共,孤臣心事有天知。
墨縗久為臨戎借,舟旐恆懷陟屺悲。
未滅匈奴家暇問,愧為人子淚頻垂。
五湖自可容長往,三揖何能當一辭。
故國松楸行入望,北門鎖鑰好誰遺。
胡兒灑酒歡相慶,父老牽衣笑莫隨。
名在毀來無定異,功成身退亦其時。
獨憐一曲丁都護,夜夜關山笛里吹。
參考注釋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自可
(1).本來可以;自然可以。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夙惠》:“ 太丘 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宋 葉適 《寄呂巽伯換酒亭》詩:“ 瑯琊 初址未完牢,猶倚虛名用我曹。自可全將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
(2).猶自許。 唐 韓愈 《許國公神道碑銘》:“為人魁偉沉塞,以武勇游仕 許 汴 之間,寡言自可,不與人交,眾推以為鉅人長者。”
長往
(1).一去不返。 唐 馮贄 《雲仙雜記·冰山》:“﹝ 張彖 ﹞後登第為 華陰 尉,嘆曰:‘丈夫有凌雲蓋世之志,拘於下位,若立身於矮屋中,使人抬頭不得。’遂拂衣長往。”《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良緣》:“兄途中謹慎,早早到家,有便再來,勿為長往。”
(2).指避世隱居。 晉 潘岳 《西征賦》:“悟山潛之逸士,卓長往而不反。” 唐 王度 《古鏡記》:“又將遍游山水,以為長往之策。” 明 何景明 《與何粹夫書》:“先生乃復欲憤世自遂,長往之情得矣!”
(3).死亡的婉詞。 南朝 宋 顏延之 《吊張茂度書》:“豈謂中年,奄為長往!” 宋 沉括 《夢溪筆談·神奇》:“俄頃,又舉頭顧 希文 曰:‘亦無鬼神,亦無恐怖。’言訖遂長往。”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述異·愚民含忿輕生》:“見其幼弟氣尚未絶,灌救得生。其餘六人則已長往。”
三揖
指卿、大夫、士。以其皆為君所揖禮,故云。《周禮·夏官·司士》:“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卿、大夫、士,皆君之所揖。”《左傳·哀公二年》:“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 杜預 註:“三揖,卿、大夫、士。”
一辭
(1).猶一言。一句話或一個字。《淮南子·繆稱訓》:“胡通於一伎,察於一辭,可與曲説,未可為廣應也。”《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 子夏 之徒不能贊一辭。”《舊唐書·陸餘慶傳》:“累遷中書舍人。 則天 嘗引入草詔, 餘慶 惶惑,至晚竟不能措一辭。” 明 王守仁 《與安之書》:“今但取 朱子 所自言者表章之,不加一辭。”
(2).謂異口同聲。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魯公 盛德,蓋自小官時。縉紳閒一辭謂之有手段。”
(3).一面之辭。《宋史·葉清臣傳》:“苟 用章 之狀果虛, 守懃 之罪果白, 用章 更寘重科,物論亦允,無容偏聽一辭,以虧王道無黨之義。”
(4).告辭,辭別。《禮記·表記》:“事君難進而易退,則位有序;易進而難退,則亂也,故君子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以遠辭也。” 南朝 梁 蕭鈞 《晚景游泛懷友》詩:“一辭 金谷苑 ,空想竹林游。” 唐 吳融 《落葉》詩:“紅影飄來翠影微,一辭林表不知歸。”
李雲龍名句,送袁元素中丞乞終制南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