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裹頭,又無履,相識雖多少知己

蘇軾老人行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軾的《老人行》

全文:
有一老翁老無齒,處處無人問年紀。
白髮如絲向下垂,一雙眸子碧如水。
不裹頭,又無履,相識雖多少知己
問翁畢竟何所止?笑言只在紅塵里。
秋風獵獵行雲飛,老人此意無人會,目注云歸心自知。
黃口小兒莫相笑,老人舊日曾年少。
浪跡常如不繫舟,地角天涯知自跳。
亦曾樂半夜,傳籌醉朱閣。
美人如花弄弦索,只恨尊前明月落。
亦曾憂羈旅,他鄉迫暮秋。
故國日邊無信息,斷鴻空逐水長流。
或安貧,或安富,或爵通侯封萬戶。
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長如故。
水有苹兮山有芝,人意雖存事已非。
有時卻憶經游處,都似茫茫春夢歸。
爾來尤解安貧賤,不為公卿強陪面。
皎如明月在秋潭,動著依前還不見。
還不見,可奈何,空使遠人增眷戀。
但祗從他隨物轉,青樓黃閣長相見。
若相見,莫殷勤,卻是翁家舊主人。

蘇軾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蘇軾不裹頭,又無履,相識雖多少知己書法作品欣賞
不裹頭,又無履,相識雖多少知己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裹頭

(1).裹扎頭巾;包頭。《北史·僭偽附庸傳·蕭詧》:“又惡見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擔輿者冬月必須裹頭,夏月則加蓮葉帽。” 唐 韓愈 《寄盧仝》詩:“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東周列國志》第八六回:“此事直傳至 魏國 軹邑 , 聶 姊 罃 聞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頭,竟至 韓國 ,見 政 橫屍市上,撫而哭之,甚哀。” 沉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西漢畫像磚》:“右中一人著冠子,社會地位或較高。衣著雖僅具輪廓,然人皆約發而不裹頭,一望而知實 西漢 制度。”

(2).猶加冠。古時男子成丁則裹頭巾。 唐 杜甫 《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仇兆鰲 註:“《二儀實録》:‘古以皂羅三尺裹頭,曰頭巾, 周武帝 裁為襆頭。 鮑氏 曰:時老幼俱戰亡,又括鄉里之少小者,故里正為之裹頭擐甲也。’” 唐 杜荀鶴 《友人贈舍弟依韻戲和》:“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

(3).指出行者攜帶的錢財。《舊唐書·韋嗣立傳》:“凡是封戶,不勝侵擾,或輸物多索裹頭,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嘆,遠近共知。”《資治通鑑·唐中宗景龍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裹頭,謂行槖齎裹以自資者,今謂答頭。裹,古臥翻。”《太平廣記》卷一二六:“ 唐 虔州 參軍 崔進思 ,恃郎中 孫尚容 之力,充綱入都,送五千貫,每貫取三百文裹頭,百姓怨嘆,號天哭地。”

(4).堤防潰決,當決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護堤頭,以防決口被水流繼續沖寬,等待洪水退落以後再進行堵口工程。

相識

(1) 互相認識

素不相識

(2) 指彼此認識的人

多少

(1) 指量度或數量大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絕句》

你有多少錢

(2) 或多或少;未特別指出的或未確定的東西(如數量或價格)

按多少錢一里收費

(3) 稍微

天氣多少有些變化

(4) 疑問代詞

(5) 問數量

正不曾問得你多少價錢。——《水滸傳》

(6) 表示不定的數量

最後終於寫出來了——作了多少努力,得到了多少歡樂,只有這位業餘作者才知道

知己

(1) 了解、賞識自己

(2) 親密的朋友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己。——唐· 高適《別董大》

(3) 彼此相互了解而關係密切的

知己話

蘇軾名句,老人行名句

詩詞推薦

不裹頭,又無履,相識雖多少知己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