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薛嵎的《追惜永嘉前政知縣趙大猷時景定改元》
全文:
興言民父恩猶在,何故年來盡不如。
清節苦於為士日,歸裝輕似到官初。
月明往事尋思遍,燈下懷人音問疎。
矯首天朝除目到,放教田裡得安居。
參考注釋
矯首
(1).昂首;抬頭。 唐 杜甫 《又上後園山腳》詩:“窮秋立 日觀 ,矯首望八荒。” 金 元好問 《出京》詩:“矯首孤雲飛,西南路何永。” 清 金農 《寄丁敬》詩:“何年共幽覽,矯首海鷗群。”
(2).昂昂然自得貌。 晉 葛洪 《抱朴子·名實》:“至於駑蹇矯首於琱輦,駥驥委牧乎林坰,彼已尸祿,邦國殄瘁。” 宋 范仲淹 《祭蔡侍郎文》:“初矯首於王庭,冠天下之英雄。”《明史·李植江東之等傳贊》:“ 李植 、 江東之 諸人,風節自許,矯首抗俗,意氣橫厲,抵排羣枉。”
天朝
(1) 封建時代臣下稱本朝的朝廷;藩屬尊稱宗主
(2) 太平天國自稱
除目
除授官吏的文書。 唐 姚合 《武功縣中作》詩之八:“一日看除目,終年損道心。”《新五代史·唐臣傳·劉延朗》:“乃令 文遇 手書除目,夜半下學士院草制。”《資治通鑑·後晉高祖天福元年》:“先是術者言國家今年應得賢佐,出奇謀,定天下,帝意 文遇 當之,聞其言,大喜,曰:‘卿言殊豁吾意,成敗吾決行之。’即為除目。付學士院使草制。” 胡三省 註:“御筆親除付外行者謂之除目。其經宰相奏擬而行者,亦謂之除目。” 清 吳偉業 《送湘陰沉旭輪謫判深州》詩之二:“故舊憐除目,妻孥笑俸錢。”
放教
使;令。 唐 白居易 《春來頻與李二十賓客同游因贈長句》詩:“可惜濟時心力在,放教臨水復登山。” 金 元好問 《滿江紅·嵩山中作》詞:“暫放教老子據胡牀,邀明月。”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瞳人語》:“此 芙蓉城 七郎子新婦歸寧,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覷。”
田裡
(1).田地和廬舍。《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劑致甿,以田裡安甿。” 賈公彥 疏:“以田裡安甿者,田則為百畮之田,里則五畮之宅。民得業則安,故云安甿也。”《孟子·盡心上》:“所謂 西伯 善養老者,制其田裡,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 隋 王通 《中說·立命》:“古者聖王在上,田裡相距,雞犬相聞,人至老死不相往來,蓋自足也。”
(2).特指卿大夫的封地和住宅。《左傳·襄公三十年》:“ 豐卷 奔 晉 。 子產 請其田裡,三年而復之,反其田裡及其入焉。”《孟子·離婁下》:“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裡。” 趙岐 註:“田,業也;里,居也。”
(3).指故鄉。《史記·汲鄭列傳》:“ 黯 恥為令,病歸田裡。” 唐 韋應物 《寄李儋元錫》詩:“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宋 岳飛 《奏乞出師札子》:“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臣之志願畢矣,然後乞身歸田裡,此臣夙夜所自許者。”《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弟兄相約,各將印綬納還,奔回田裡,日奉其兄為山水之游,盡老百年而終。”
(4).泛指鄉間,民間。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外率多田裡間人,音辭鄙陋,風操蚩拙。” 宋 曾鞏 《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自是以來,田裡辨爭,歲時稅調,始不勤遠。” 明 高啟 《審游贈陸彥達》:“僻居田裡,無相與薰炙,以成其道。” 鄭觀應 《盛世危言·水師》:“其陸軍則仿 德國 募民為兵,訓練三年,令歸田裡,一旦有事,招之入伍。”
(5).鄉民,百姓。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六:“比之事鞭箠以急稅賦,擾田裡以督期會,則大異矣。”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一》:“遠方之士,未嘗到京師,擔笈數千里而至,樂瞻士大夫之氣象丰采,以歸語田裡。” 陳衍 《元詩紀事·江西福建怨謠》:“不體聖天子撫綏元元之意,鷹揚虎噬,雷厲風飛,聲色以淫吾中,賄賂以緘吾口,閭閻失望,田裡寒心。”
安居
安穩地生活;定居
薛嵎名句,追惜永嘉前政知縣趙大猷時景定改元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