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束江深眈眈,瓜步在北京口南

乾隆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四疊蘇軾韻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四疊蘇軾韻》

全文:
兩岸束江深眈眈,瓜步在北京口南
天塹形勢攬已熟,奚啻曰再與曰三。
金山放舟才片刻,回視銀海擎黛蠶。
山包屋處欠一到,隱慮或致焦先慚。
順流鼓枻意甚快,風浪奚礙心澄潭。
故知羅巘草木茂,枝姿葉態迎春酣。
乃復寺旁搆行館,成事不說何勞談。
小憩弗宿發青雀,調御月面空花龕。
熾然今昔非今昔,中邊食蜜皆甜甘。
獨是結習寄吟詠,屢賡蘇韻寧辭貪。
八州牧同五斗祿,一長老商七不堪。
呼之欲出難想像,但聞其聲留谷庵。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兩岸

水流兩旁的陸地。《宋書·劉鍾傳》:“ 循 先留別帥 范崇民 以精兵高艦據 南陵 ,夾屯兩岸。” 唐 李白 《望天門山》詩:“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元 薩都剌 《江浦夜泊》詩:“棹歌未斷西風起,兩岸菰蒲雜雨聲。” 茅盾 《子夜》一:“現在沿這 蘇州河 兩岸的各色船隻都浮得高高地,艙面比碼頭還高了約莫半尺。”

眈眈

形容眼睛注視

虎視眈眈(兇猛地注視)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齋志異·狼三則》

瓜步

地名。在 江蘇 六合 東南。有 瓜步山 ,山下有 瓜步鎮 。古時 瓜步山 南臨 大江 , 南北朝 時屢為軍事爭奪要地。公元450年, 北魏 太武帝 攻 宋 ,率軍至此,鑿山為盤道,設氈殿,隔 江 威脅 建康 (今 南京市 )。 明 清 時設巡檢司於 瓜步鎮 。步,今寫作“埠”。 唐 白居易 《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見寄》詩:“日落 龍門 外,潮生 瓜步 前。” 宋 陸游 《登賞心亭》詩:“黯黯 江 雲 瓜步 雨,蕭蕭木葉 石城 秋。” 清 吳偉業 《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南內方看起 桂宮 ,北兵早報臨 瓜步 。”

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當時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註:“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蘇 鎮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發祥地, 文帝 又生於其地,因稱之為北京。《宋書·文帝紀》:“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雲密邇,瞻途莫從。”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東北。 北魏 於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遷都 洛陽 ,因稱舊都 平城 為北京。《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北魏<鄭道忠墓誌>》:“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書·袁翻傳》:“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俢草創,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苟宜革,何必仍舊。”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晉源鎮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晉 、 漢 都發祥於此,因謂之 北京 。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劉崇 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縣 。因 宋真宗 曾經駐蹕於此。《宋史·仁宗紀三》:“﹝ 慶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遼 上京 臨潢府 為 北京 。故址在今 內蒙古 巴林左旗 波羅城 。見《金史·熙宗紀》。

(7). 金 貞元 元年遷新都於 中都 大興府 (今 北京市 ),以舊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稱 北京 。故址即今 內蒙古 寧城縣 西北 大明城 。見《金史·海陵紀》。

(8). 明 初指 開封府 。即今 河南 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應天 為 南京 , 開封 為 北京 。”

(9). 明 永樂元年 , 成祖 將他做 燕王 時的封地 北平府 改為 順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樂 十九年,自 應天 (今 江蘇 南京市 )遷都 順天 ,改 北京 為 京師 。 洪熙 元年,擬還都 應天 ,復改 京師 為 北京 。 正統 六年,定 北京 為國都,又改稱 京師 。歷 清 直至辛亥革命後,相沿不改。但習慣上自 明 永樂 以後都稱 北京 。參見“ 北京市 ”。

乾隆名句,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四疊蘇軾韻名句

詩詞推薦

兩岸束江深眈眈,瓜步在北京口南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