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南磬折心枯焦,袈裟風拂披七條

乾隆十六應真歌題唐人畫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十六應真歌題唐人畫》

全文:
湯湯渤澥雲天寥,古先生此為游遨。
龍伯海若夷兒曹,執圭鞠𦜕紛趍朝。
天吳前導懸旌飄,持杖荷拂遑辭勞。
入水不溺趺坐牢,髡帣蟹族承裾絛。
連行據背騎文鰩,俯視直徹萬丈濤。
有魚小首不目逃,卓立背者笠棕毛。
渡杯偶後曲錄腰,笑謂前我詎我驕。
之而頰𩑔騰長蛟,指揮如意無鞭敲。
和南磬折心枯焦,袈裟風拂披七條
一□昂首悲且翹,何不可度以手招。
倚柏一晌聊逍遙,翻卻公案誰訾謷。
眉毛拖地光白毫,青童後隨牟彭喬。
伯呼仲諾比漆膠,神龜在手非卜繇。
傴僂杖錫蒼崖坳,持果相饋來猿猱。
肩隨蹀步意陶陶,吾宗機示成神交。
大胸出目𧴁兮獒,徐行驅走如羊羔。
念珠百八三藏包,忘言縱目窮青霄。
繪事妙詣真神超,楞伽貫休名未標。
飛白得之子云蕭,以書通畫妙義苞。
金剛四句偈不殽,彌勒樓閣珠林高。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和南

佛教語。佛門稱稽首、敬禮為和南。 南朝 梁 沉約 《為文惠太子禮佛願疏》:“皇太子某稽首和南,十方諸佛,一切賢聖。” 唐 白居易 《六贊偈·贊僧偈》:“故我稽首,和南僧寳。”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伍彌相公》:“ 班禪額爾德尼 來朝,上命公護送……公不與談,不和南稱弟子。”參閱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卷七三、 宋 贊寧 《僧史略·禮儀沿革》。

磬折

(1).彎腰。表示謙恭。《禮記·曲禮下》:“立則磬折垂佩。”《後漢書·馬援傳》:“ 述 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 李賢 註:“磬折者,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 唐 杜甫 《遣遇》詩:“磬折辭主人,開帆駕洪濤。”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是夕月明,餘步階上,仰見樹杪兩紅衣人向余磬折拱揖,冉冉漸沒。” 章炳麟 《訄書·明獨》:“總是雜術也,以一身教鄉井,有賢不肖,或觵之,或撻之,或具染請之,皆磬折而願為之屍,父師之獨也。”

(2).猶言卑躬屈膝;受屈辱。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前四日板屋欲雨》詩之十三:“展轉逢彼怒,磬折自心酸。” 章炳麟 《訄書·不加賦難》:“使八旗之無餉乾甲米,則歲節五百萬而贏。今幾十三萬萬矣。以是通商惠工而實軍府,何功之不成,而何師之不舉?其又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也。”

(3).泛指人身、物體或自然形態曲折如磬。《周禮·考工記·韗人》:“為皋鼓,長尋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 鄭玄 註:“磬折,中曲之,不參正也。” 唐 杜元穎 《玉水記方流》詩:“斗迴虹氣見,磬折紫光浮。” 宋 葉適 《寶謨閣待制知隆興府徐公墓志銘》:“異時 浦港 磬折以趨海。”《隱居通議·詩歌四》引 元 黃載 《斗蟆圖詩》:“髯翁磬折目勝負,突眼老嫗探頭覷。”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三:“興至則喬裝揮麈,俯仰磬折,摹寫曲情。”

(4).形容聲音抑揚宛轉。《文選·潘岳<笙賦>》:“訣厲悄切,又何磬折?” 李善 註:“磬折,言其聲若磬形之曲折也。”

枯焦

(1) 焦枯

枯焦的屍骨

(2) 乾枯

久旱不雨,禾苗枯焦

袈裟

和尚披的法衣,由許多長方形布片拼綴而成

七條

即郁多羅僧,僧人之上著衣。因衣有橫截七條,故稱。見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四。《水滸傳》第六回:“ 智深 謝了,收拾起坐具、七條,提了包裹,拿了禪杖、戒刀,跟著行童去了。”參見“ 三衣 ”。

乾隆名句,十六應真歌題唐人畫名句

詩詞推薦

和南磬折心枯焦,袈裟風拂披七條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