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吳復興的《送賈憲使赴中書郎中》
全文:
仙官夙制芙蓉裳,為乘白鹿來江鄉。
江鄉水淺不可駐,卻眺薇垣歸帝傍。
薇垣庶政如蝟積,破竹持衡需左掖。
上報英主開太和,下副蒼生奠蘇息。
皋夔接武登清朝,群公鼎鼐公能調。
就中吐握在所急,詎肯詢采遺芻蕘。
江水東來豈雲淺,中有鯨魚逢蝘蜓。
願公咳唾轉陽春,老驥尚堪千里遠。
參考注釋
皋夔
亦作“皐夔”。 皋陶 和 夔 的並稱。傳說 皋陶 是 虞舜 時刑官, 夔 是 虞舜 時樂官。後常借指賢臣。 宋 王禹偁 《謫居感事》詩:“貴接 皐 夔 步,深窺龍鳳姿。” 元 耶律楚材 《用曹楨韻》:“收拾琴書我歸去,朝庭人物有 皋 夔 。” 清 惜秋 旅生 《維新夢》:“老太師,數十載鞠躬盡瘁,朱顏緑鬢,不愧我的 皋 夔 。”
接武
(1).步履相接。謂小步前進。《禮記·曲禮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鄭玄 註:“武,跡也。亦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將曙天,諸生接武 杏壇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辭·大招》:“二八接武,投詩賦只。” 朱熹 集註:“接,連也。武,跡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覽淵博者,曠代而時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書·李諧傳》:“異人相趨於絳闕,鴻生接武於儒館。”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當今朝號得人,國稱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閣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傳》:“當時冒進之徒,爭援 劉 齊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親近;接近。 唐 權德輿 《戶部王曹長楊考功崔刑部二院長並同鍾陵使府之舊因以寄贈》詩:“外庭時接武,廣陌更連鑣。” 宋 司馬光 《與呂晦叔簡》:“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與僚寀行坐不相離,未嘗得伸悃愊,雖日夕接武,猶隔闊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後相接;繼承。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新唐書·上官儀傳》:“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龍,簉羽鵷鷺,豈 雍州 判佐比乎?” 馬宗霍 《書林藻鑒》:“ 唐 代書家之盛,不減於 晉 ,因由接武六朝,家傳世習,自易為工。”
清朝
清晨。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七八:“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崗。” 宋 蘇轍 《僧伽塔》詩:“方丈近聞延老宿,清朝留客語逡巡。” 明 唐寅 《白髮》詩:“清朝攬明鏡,元首有華絲。”
清明的朝廷。《後漢書·列女傳·班昭》:“吾性疏頑,教道無素,恆恐 子穀 負辱清朝。” 唐 羅隱 《中元甲子以辛丑駕幸蜀》詩之二:“敢恨甲兵為棄物,所嗟流品誤清朝。” 宋 蘇軾 《故李承之待制之六丈輓詞》:“清朝竟不用,白首仍憂時。” 明 劉基 《擬連珠》之六八:“舞法之吏,不樂清朝。”
鼎鼐
(1).鼎和鼐。古代兩種烹飪器具。《戰國策·楚策四》:“故晝游乎江湖,夕調乎鼎鼐。” 宋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七:“予以謂古之鼎鼐皆無蓋,而足皆圓直無作獸形者,此乃敦耳。”
(2).喻指宰相等執政大臣。 唐 蘇頲 《唐紫微侍郎贈黃門監李乂神道碑》:“鼎鼐遞襲,簪纓相望。” 元 汪元亨 《雁兒落過得勝令·歸隱》曲:“慚居鼎鼐官,笑領煙霞伴。” 清 李漁 《玉搔頭·分任》:“急遞鹽梅信,飛傳鼎鼐家。”參見“ 鼎鼐調和 ”。
公能
公正能幹。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 峻 ( 任峻 )以公能,召拜選。文武吏各盡其用,發剔姦盜,不得旋踵,民間皆畏之。”《北史·辛雄傳》:“自後每有疑議, 雄 ( 辛雄 )與公卿駁難,事多見從。於是,公能之名甚盛。”
吳復興名句,送賈憲使赴中書郎中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