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盛陶的《奉寄靈岩長老確公大師·其二》
全文:
傳法仙城後,流名上國高。
遊方緣漸契,無亦太忉忉。
靈岩山下草,今古幾回春。
不有開堂日,焉知卷席人。
參考注釋
傳法
(1).佛教謂師徒以佛法相傳授。 唐 顧況 《鄱陽大雲寺一公房》詩:“色*界聊傳法,空門不用情。”《五燈會元·西天祖師·彌遮迦尊者》:“六祖 彌遮迦尊者 ,中 印度 人也,既傳法,已游化至 北天竺國 。”《宋史·王安石傳》:“二人守其成模,不少失,時號 絳 為‘傳法沙門’, 惠卿 為‘護法善神’。”
(2).泛指以學問、方法相傳授。 唐 張籍 《隱者》詩:“問年長不定,傳法又非真。”
流名
名聲流傳。《後漢書·方術傳下·薊子訓》:“於是 子訓 流名京師,士大夫皆承風嚮慕之。” 三國 魏 嵇康 《管蔡論》:“頑惡顯著,流名千里。”《南史·傅亮傳》:“向使 石厚 之子, 日磾 之孫,砥鋒挺鍔,不與二祖同戴天日,則 石碏 、 秺侯 何得流名百代。”
上國
(1).指國都以西的地區。《左傳·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簡上國之兵於 宗丘 。” 杜預 註:“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2). 春秋 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與 吳 楚 諸國相對而言。《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吳子 ﹞使 延州來 季子 聘於上國,遂聘於 晉 ,以觀諸侯。”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上國,中國也。蓋以 吳 辟在東南,地勢卑下,中國在其上流,故謂中國為上國也。”《國語·吳語》:“ 越 滅 吳 ,上征上國。” 韋昭 註:“上國,中國也。” 三國 魏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國,與 晉 爭長。”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3).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後漢書·陳蕃傳》:“夫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應分土,藩屏上國。” 李賢 註:“上象四七,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故曰下應分土,言皆以輔王室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鶻可汗文》:“撫有九姓,制臨一方,氣吞諸戎,名播上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惟 布達拉 一區,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華夏 ,故 吐番贊普 都之,以鞭撻四夷,抗衡上國。”
(4).指京師。 南朝 梁 江淹 《四時賦》:“憶上國之綺樹,想 金陵 之蕙枝。”《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內無事,自上國來者,皆言天子聰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 胡三省 註:“時藩鎮竊據,自比古諸侯,謂京師為上國。”《紅樓夢》第四回:“ 薛蟠 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機會,一來送妹待選,二來望親,三來親自入部銷算舊賬,再計新支,--其實只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
盛陶名句,奉寄靈岩長老確公大師·其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