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傳法仙城後,流名上國高。
遊方緣漸契,無亦太忉忉。
靈岩山下草,今古幾回春。
不有開堂日,焉知卷席人。
詩詞問答
問:《奉寄靈岩長老確公大師·其二》的作者是誰?答:盛陶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盛陶的名句有哪些?答:盛陶名句大全
注釋
1. 清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六引《石刻靈岩志》
參考注釋
傳法
(1).佛教謂師徒以佛法相傳授。 唐 顧況 《鄱陽大雲寺一公房》詩:“ * 聊傳法,空門不用情。”《五燈會元·西天祖師·彌遮迦尊者》:“六祖 彌遮迦尊者 ,中 印度 人也,既傳法,已游化至 北天竺國 。”《宋史·王安石傳》:“二人守其成模,不少失,時號 絳 為‘傳法沙門’, 惠卿 為‘護法善神’。”
(2).泛指以學問、方法相傳授。 唐 張籍 《隱者》詩:“問年長不定,傳法又非真。”
流名
名聲流傳。《後漢書·方術傳下·薊子訓》:“於是 子訓 流名京師,士大夫皆承風嚮慕之。” 三國 魏 嵇康 《管蔡論》:“頑惡顯著,流名千里。”《南史·傅亮傳》:“向使 石厚 之子, 日磾 之孫,砥鋒挺鍔,不與二祖同戴天日,則 石碏 、 秺侯 何得流名百代。”
上國
(1).指國都以西的地區。《左傳·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簡上國之兵於 宗丘 。” 杜預 註:“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2). 春秋 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與 吳 楚 諸國相對而言。《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吳子 ﹞使 延州來 季子 聘於上國,遂聘於 晉 ,以觀諸侯。”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上國,中國也。蓋以 吳 辟在東南,地勢卑下,中國在其上流,故謂中國為上國也。”《國語·吳語》:“ 越 滅 吳 ,上征上國。” 韋昭 註:“上國,中國也。” 三國 魏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國,與 晉 爭長。”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3).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後漢書·陳蕃傳》:“夫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應分土,藩屏上國。” 李賢 註:“上象四七,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故曰下應分土,言皆以輔王室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鶻可汗文》:“撫有九姓,制臨一方,氣吞諸戎,名播上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惟 布達拉 一區,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華夏 ,故 吐番贊普 都之,以鞭撻四夷,抗衡上國。”
(4).指京師。 南朝 梁 江淹 《四時賦》:“憶上國之綺樹,想 金陵 之蕙枝。”《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內無事,自上國來者,皆言天子聰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 胡三省 註:“時藩鎮竊據,自比古諸侯,謂京師為上國。”《紅樓夢》第四回:“ 薛蟠 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機會,一來送妹待選,二來望親,三來親自入部銷算舊賬,再計新支,--其實只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
遊方
指僧人、道士為修行問道或化緣而雲遊四方
搖身一變,變做個遊方的雲水全真。——《西遊記》
無亦
同“不亦”。表示委婉的反問,可譯為“不是”、“豈是”
無亦猶是也夫。——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忉忉
(1).憂思貌。《詩·齊風·甫田》:“無思遠人,勞心忉忉。” 毛 傳:“忉忉,憂勞也。” 孔穎達 疏:“憂也,以言勞心,故云憂勞也。” 漢 揚雄 《法言·修身》:“田圃田者莠喬喬,思遠人者心忉忉。” 唐 白居易 《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詩:“動人名赫赫,憂國意忉忉。”
(2).囉嗦,嘮叨。 宋 歐陽修 《與王懿敏公書》:“客多,偷隙作此簡,鄙懷欲述者多,不覺忉忉。”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交際》:“思得足下一書,不翅饑渴,故不得不忉忉也。”
靈岩
(1).指仙山。 晉 庾闡 《孫登隱居》詩:“靈巖霞蔚,石室鱗構,青松標空,蘭泉吐牖。”
(2).山名。指 山西省 大同市 雲岡 ,又名 武周山 , 北魏 建石窟於此。
(3).山名。在 江蘇省 吳縣 木瀆鎮 西北。一名 硯石山 。 春秋 末 吳王 夫差 建離宮於此,今 靈岩寺 即其地。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外郡·靈岩山》:“ 靈巖山 有 夫差 館娃宮 、 響屧廊 、 浣花池 、 采香徑 等勝,固 吳中 麗矚也。” 清 張怡 《入山聞鶯》詩:“不識 靈巖 路,行行轉欲迷。”
(4).山名。在 浙江 樂清 雁盪山 ,為 雁盪 第一峰。 明 張煌言 《吳子佩遠遊雁盪歸備述名勝因為詩記略》:“ 靈巖 割元氣,陰洞礙朝曦。巖中何所有,萬象迸葳蕤。”
(5).山名。在 江蘇 六合 東。峰巒回抱,有 瑪瑙澗 ,出五色石卵,世稱靈岩石。參閱《嘉慶一統志·江寧府》。
(6).山名。在 山東 長清 東南。四面方正,又名 方山 。
今古
(1).現時與往昔。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 宋 蘇軾 《夜直秘閣呈王敏甫》詩:“共誰交臂論今古,只有閒心對此君。”
(2).謂古往今來,從古到今。
(3).過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時間。《北史·薛辯傳》:“汝既未來,便成今古,緬然永別,為恨何言!” 唐 王昌齡 《同從弟銷南齋玩月》詩:“冉冉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元 趙孟頫 《聞搗衣》詩:“人間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時始惘然。” 清 納蘭性德 《蝶戀花》詞:“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
回春
(1) 冬去春來,草木重生
檻內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蘇軾《浪淘沙·探春》
(2) 比喻醫術高明或藥物靈驗,能把重病治好
(3)
(4) 以前已均夷到接近基準面的地形或景觀重新發育幼年地貌
(5) 河流重新發生侵蝕作用
(6) 壯年河流重新形成幼年活力
不有
沒有
無所不有。——《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明·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開堂
(1) 〈方〉
(2) 升堂審訊,辦案
(3) 設靈堂
開堂弔孝
卷席
翻卷蓆子。多形容氣勢兇猛,像卷蓆子一樣將全部事物捲走。 元 耶律楚材 《為子鑄作詩三十韻》:“一旦義旗舉,中原如捲席。”《秦併六國平話》卷中:“ 始皇 吞噬似長蛇,智力威雄實可夸。 魏國 山河如捲席,風前飛絮雨中花。” 毛 *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詞:“七百里驅十五日, 贛水 蒼茫 閩 山碧。橫掃千軍如捲席。”
象卷蓆子,把東西全部卷進去。喻迅猛急驟。 陳毅 《過太行山書懷》詩:“人民革命軍,狂潮如卷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