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沈遼的《送智印師還會稽》
全文:
窮居謝世事,浩蕩如孤雲。
生計委夢幻,焉能履紛紛。
上人遠來過,高談紓所聞。
天上曼陀華,吾知悅清芬。
至理有神仙,會為貝多文。
法力浩無邊,諒能抗三軍。
鼎新布金地,檀施鹹欣欣。
翩然揖歸袂,吾固殊其群。
浮杯渡天塹,歸路稽山垠。
昨夜一尺雪,佳氣生鋤耘。
擁毳可待飽,尚應事高薰。
後會復何時,相望此江濆。
吾已與心約,行當宅榆枌。
他年白蓮會,何慚張隱君。
參考注釋
至理
(1) 最正確或最根本的道理
團結禦侮,自然是至理
(2) 最完善最美好的政治
神仙
(1) 神話中指能力非凡、超脫塵世、長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實未嘗死。——《梅花嶺記》
(2) 道家指人所能達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預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遙自在、無牽無掛的人
貝多
(1).梵語的音譯。意為樹葉。古 印度 常以多羅樹葉寫經。亦指佛陀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樹。《佛說自誓三昧經》:“佛告天子:昔吾出家,以汝為證;詣貝多樹,汝復為證。”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木篇》:“貝多,出 摩伽陁國 ,長六七丈,經冬不凋。此樹有三種:一者多羅娑力叉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貝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羅多梨。並書其葉,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貝多是梵語, 漢 翻為葉。貝多婆力叉者, 漢 言葉樹也。 西域 經書,用此三種皮葉,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 清 閻爾梅 《遂初園詩》:“東隣賸有逃禪地,更向 祗園 種貝多。”亦譯作“貝多羅”。 清 吳偉業 《送張玉甲憲長之官邛雅》詩之三:“欲問辟支諸佛土,貝多羅樹即關頭。” 清 陳維崧 《賀新郎·中元感懷》詞:“亟倩蘭陀張浄饌,拋作貝多羅子,早勘破人間生死。”
(2).借指佛經。 唐 張鼎 《僧舍小池》詩:“貝多文字古,宜向此中翻。” 清 顧景星 《<楝亭集>序》:“貝多、金碧、象數、藝術,無所不窺。”
(3).傳說中的國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周成王 元年, 貝多國 人獻舞萑, 周公 命返之。”
沈遼名句,送智印師還會稽名句
名句推薦
遭斯刃者凡幾輩?骷髏成群血涌濤
秋瑾《紅毛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