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理有神仙,會為貝多文

沈遼送智印師還會稽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沈遼的《送智印師還會稽》

全文:
窮居謝世事,浩蕩如孤雲。
生計委夢幻,焉能履紛紛。
上人遠來過,高談紓所聞。
天上曼陀華,吾知悅清芬。
至理有神仙,會為貝多文
法力浩無邊,諒能抗三軍。
鼎新布金地,檀施鹹欣欣。
翩然揖歸袂,吾固殊其群。
浮杯渡天塹,歸路稽山垠。
昨夜一尺雪,佳氣生鋤耘。
擁毳可待飽,尚應事高薰。
後會復何時,相望此江濆。
吾已與心約,行當宅榆枌。
他年白蓮會,何慚張隱君。

沈遼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至理

(1) 最正確或最根本的道理

團結禦侮,自然是至理

(2) 最完善最美好的政治

神仙

(1) 神話中指能力非凡、超脫塵世、長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實未嘗死。——《梅花嶺記》

(2) 道家指人所能達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預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遙自在、無牽無掛的人

貝多

(1).梵語的音譯。意為樹葉。古 印度 常以多羅樹葉寫經。亦指佛陀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樹。《佛說自誓三昧經》:“佛告天子:昔吾出家,以汝為證;詣貝多樹,汝復為證。”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木篇》:“貝多,出 摩伽陁國 ,長六七丈,經冬不凋。此樹有三種:一者多羅娑力叉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貝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羅多梨。並書其葉,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貝多是梵語, 漢 翻為葉。貝多婆力叉者, 漢 言葉樹也。 西域 經書,用此三種皮葉,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 清 閻爾梅 《遂初園詩》:“東隣賸有逃禪地,更向 祗園 種貝多。”亦譯作“貝多羅”。 清 吳偉業 《送張玉甲憲長之官邛雅》詩之三:“欲問辟支諸佛土,貝多羅樹即關頭。” 清 陳維崧 《賀新郎·中元感懷》詞:“亟倩蘭陀張浄饌,拋作貝多羅子,早勘破人間生死。”

(2).借指佛經。 唐 張鼎 《僧舍小池》詩:“貝多文字古,宜向此中翻。” 清 顧景星 《<楝亭集>序》:“貝多、金碧、象數、藝術,無所不窺。”

(3).傳說中的國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周成王 元年, 貝多國 人獻舞萑, 周公 命返之。”

沈遼名句,送智印師還會稽名句

詩詞推薦

  • 禿廝兒

    鄭廷玉元代〕論你個小本錢茶坊酒肆。有甚么大度量仗義輕施。你也則可憐俺饑寒窮路不自支。如今這銀一個。酬謝你酒三卮。
  • 避地

    晁說之宋代〕久欲為僧避世喧,況當寰海正飛翻。五台自有天台院,處處流通玄妙門。
    至理有神仙,會為貝多文 詩詞名句
  • 次韻蕭饒州見寄

    仇遠宋代〕至人本天游,上古惟野處。如何種菊者,亦勝銅千戶。萬鍾且唾去,況復問阿堵。先生東陵侯,成敗久目睹。幾程
  • 湖上賦

    陸游宋代〕清絕追涼地,平生得未曾。似嘗仙掌露,如嚼玉壺冰。狂學菱舟曲,閒尋竹院僧。更思生羽翼,散發醉巴陵。
    至理有神仙,會為貝多文 詩詞名句
  • 過汶河

    乾隆清代〕靈源遠溯出萊蕪,行地橫陳齊魯都。是日輕輿復經過,春風野彴自清殊。昔今不異觀民切,來往寧因問景紆。兮水
  • 荊州十首

    蘇軾宋代〕太守王夫子,山東老俊髦。壯年聞猛烈,白首見雄豪。食雁君應厭,驅車我正勞。中書有安石,慎勿賦離騷。
    至理有神仙,會為貝多文 詩詞名句
  • 雜曲歌辭。離別難

    佚名唐代〕此別難重陳,花深復變人。來時梅覆雪,去日柳含春。物候催行客,歸途淑氣新。剡川今已遠,魂夢暗相親。
    至理有神仙,會為貝多文 詩詞名句
  • 詠晴

    韓元吉宋代〕愁眼東西萬里晴,山雲斜度水風清。客行歲晚忽春盡,看到枯林綠葉成。
    至理有神仙,會為貝多文 詩詞名句
  • 醜奴兒(宣和辛丑)

    向子諲宋代〕無雙亭下瓊花樹,玉骨雲腴。傾國稱姝。除卻揚州是無處。天教紅藥來參乘,桃李先驅。總作花奴。翠擁紅遮到玉
  • 喜王子溫教子

    李新宋代〕諸郎春鬢綠鬖鬖,閬苑幽為指南。大率已經平子目,未應更與阿戎談。夜螢撲案光分燭,秋水挼青色染藍。的見松
至理有神仙,會為貝多文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