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雲龍的《書所感》
全文:
魏國有田夫,野耕得寶玉。
怖其光照夜,棄之不敢畜。
燕石梧台下,偏投宋人慾。
時俗多謬誤,不辨珉與琭。
徒取周客笑,為知卞和哭。
參考注釋
燕石
(1). 燕山 所產的一種類似玉的石頭。《山海經·北山經》“北百二十里,曰 燕山 ,多嬰石” 晉 郭璞 註:“言石似玉,有符彩嬰帶,所謂 燕 石者。”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聖水》:“ 聖水 又東,逕 玉石山 ,謂之 玉石口 。山多珉玉 燕 石,故以玉石名之。” 清 談遷 《故宮賦》:“卜我 郟鄏 ,重拓帝城。神木自效, 燕 石相迎。”
(2).《太平御覽》卷五一引《闕子》:“ 宋 之愚人得 燕 石於 梧臺 之東,歸西藏之,以為大寳。 周 客聞而觀焉,主人端冕玄服以發寳,華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盧胡而笑曰:‘此 燕 石也,與瓦甓不異。’主人大怒,藏之愈固。”後以“燕石”喻不足珍貴之物。 晉 葛洪 《抱朴子·吳失》:“樂天任命,混一榮辱,進無悅色,退無戚容者,固有伏死乎瓮牖,安肯沽衒以進趨,揭其不貲之寳,以競 燕 石之售哉!” 唐 李白 《贈範金鄉》詩之一:“我有結緑珍,久藏濁水泥。時人棄此物,乃與 燕 石齊。”石,一本作“ 珉 ”。 清 胡鳳丹 《重刻<日損齋筆記>序》:“以視碔砆 燕 石,車載斗量,無所短長輕重者,其貴與賤之相去何如也。”
(3).用為自謙凡庸之詞。 晉 郭璞 《<方言>序》:“余少玩雅訓,旁味《方言》,復為之解。觸事廣之,演其未及,摘其謬漏,庶以 燕 石之瑜,補琬琰之瑕,俾後之瞻涉者,可以廣寤多聞爾。” 唐 包佶 《酬於侍郎湖南見寄十四韻》:“ 楚 材欣有適, 燕 石愧無功。” 宋 蘇軾 《九日邀仲屯田為大水所隔以詩見寄次其韻》:“漫遣鯉魚傳尺素,卻將 燕 石報瓊華。”
(4).指 燕然 石。 唐 李商隱 《行次昭應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討》詩:“早勒勛庸 燕 石上,佇光綸綍 漢 庭中。” 馮浩 箋註:“《後漢書》: 竇憲 大破北單于於 稽落山 ,遂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令 班固 作銘。” 唐 霍總 《塞下曲》:“豈要銘 燕 石,平生重武威。”參見“ 燕然石 ”。
台下
(1).台榭的下面。《春秋·文公十八年》:“丁丑,公薨於臺下。”《韓詩外傳》卷二:“ 顏淵 侍坐, 魯定公 於臺, 東野畢 御馬於臺下。”
(2).古時對人的尊稱。《水滸後傳》第七回:“ 郭京 鞠躬答道:‘臺下世胄英才,神仙骨相,趨謁旌旄,足慰平生。’”
(3).謂政治舞台之下,即不執政地位。 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他們要求實行西方的兩黨制,這一*黨在台上,那一*黨在台下。”
宋人
指 周 代 宋國 人。 宋 人為 殷商 後代,受到 周人 的歧視,被譏為“蠢殷”、“頑民”。因此,在先 秦 舊籍中, 宋 人常被作為“蠢人”的代稱。《莊子·逍遙遊》:“ 宋 人資章甫而適諸 越 , 越 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孟子·公孫丑上》:“ 宋 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韓非子·五蠹》:“ 宋 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 宋國 笑。”參閱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編第一章第二節。
李雲龍名句,書所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