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趙伯駒六馬圖歌》
全文:
平川苜蓿豐且滋,清泉映帶沙岡披。
戎人習馬知馬性,此處調馬實所宜。
牽者樴者二皆騮,白駒黑鬣緤柳枝。
昂藏翹足驪其色,一戎跨背鞍不施。
紫騮回首嘶厥匹,有駓齕草意自怡。
驥不稱力稱其德,況復一一皆英奇。
作者寓意應有在,夏官遺法誰深知。
即今大宛致汗血,骨格皆合圖中姿。
亦不渥窪詡作瑞,亦不交河資興師。
迥立閶闔詄蕩蕩,欲起王孫走筆為。
參考注釋
作者
(1) 文章的寫作者;藝術品的創造者
(2) 創始之人
寓意
寄託或蘊含的意旨或意思
寓意深遠
應有
(1).所有,一切。 唐 白居易 《奏所聞狀》:“自今已後,應有進奉,並不用申報御史臺,如有人勘問,便仰録名奏來者。”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一折:“將 江 上應有戰舡,盡行拘收,不放 關公 渡 江 回去。”《水滸傳》第一回:“應有民間稅賦悉皆赦免。”
(2).應當具有。《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姑娘一進洞房,早看見擺滿一分妝奩,凡是應有的,公婆都給辦得齊齊整整。”
夏官
官名。《周禮》載 周 時設定六官,以司馬為夏官,掌軍政和軍賦。 唐 武則天 時,曾改兵部尚書為夏官,不久仍復舊名。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六》。後用為兵部的別稱。《歧路燈》第一○五回:“﹝ 嘉靖皇帝 ﹞定目細看,並非武將,卻是文臣……引見雖是夏官,旨意應下吏部。”
遺法
亦作“ 遺灋 ”。1.前代遺留下來的典章法則。《漢書·藝文志》:“ 周 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 鄭 衛 所亂,故無遺法。” 唐 柳宗元 《塗山銘》:“是以 周穆 遐追遺法,復會於是山,聲垂天下,亦紹前軌,用此道也。” 明 劉基 《公朝於王所仲孫羯會晉韓不信云云城成周》:“至於天子之守,則有先王之遺法焉。”
(2).留傳下來的方式、方法。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漢 末喪亂,其灋中絶, 馬先生 紹而作焉。今指南車, 馬先生 之遺灋也。”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五:“《齊民要術》有鹹杭子法,用杭木皮漬鴨卵。今 吳 人用虎杖根漬之,亦古遺法。” 金 元好問 《蒲桃酒賦》:“意天以美釀而飽予,出遺法於湮埋。” 楊樹達 《古書疑義舉例續補·據古人當時語氣直述例》:“據此,則 史公 所述固古史記言之遺法也。”
(3).指前代傳下的法書和書法藝術準則。 宋 蘇舜欽 《丹陽子高得逸少<瘞鶴銘>於焦山之下作長句以寄》:“我久臨池無所得,願觀遺法快沉冥。” 明 文徵明 《龍茶錄考》:“ 晦菴 評 蔡 書,謂歲有蚤暮,力有深淺,公書至是蓋無遺法矣。”
(4).指前代傳下的佛法。《隋書·經籍志四》:“每佛滅度,遺法相傳,有正、象、末三等淳醇之異。”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華嚴宗》:“這個賢者很留意《華嚴經》,能夠無師自悟,紹隆遺法。”
深知
十分了解
深知現代戰爭的特點
乾隆名句,趙伯駒六馬圖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