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磬音隨香篆杳,修真人與道心通
杜海亨 《登太和山》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杜海亨的《登太和山》
全文:
重疊山頭一覽空,人間天上許誰同。
碧桃楊柳朝含雨,翠竹蒼松夜吼風。
鐘磬音隨香篆杳,修真人與道心通。
紅蓮碧藕天遺種,元妙原非斧鑿工。
參考注釋
鐘磬
(1).鍾和磬,古代禮樂器。《周禮·春官·小胥》:“凡縣鐘磬,半為堵,全為肆。” 鄭玄 註:“鐘磬者,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鍾一堵,磬一堵,謂之肆。”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 漢 末喪亂,絶無金石之樂。 魏武帝 至 漢中 ,得 杜夔 舊法,始復設軒懸鐘磬。” 宋 蔡夢弼 《草堂詩話》卷一:“ 郭受 寄 杜 云:‘春興不知凡幾首。’ 杜 答云:‘藥裹關心詩總廢。’皆如鐘磬在簴,扣之則應。”
(2).佛教法器。 金 王庭筠 《超化寺》詩:“隔竹微聞鐘磬音,墻頭脩緑冷陰陰。”
(3).指鍾、磬之聲。 金 趙亮功 《甘露寺》詩:“別後聞鐘磬,山陰空夕陽。”
(1).鍾和磬。古代禮樂器。《禮記·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有鐘磬而無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史記·樂書》:“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乾戚旄狄以舞之。”
(2).鍾和磬。借指禮樂。 清 歐榘甲 《新廣東》五:“ 滿清 之入關,孰不有 漢 人為之功狗,以剗滅銷磨華種,以奉異族之鐘磬哉!”
(3).鍾和磬。佛教法器。 唐 岑參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詩:“猿鳥樂鐘磬,松蘿泛天香。” 巴金 《秋》二五:“他走到家不過五六十步的光景,忽然一陣鐘磬聲和念佛聲送進他的耳里來。”
香篆
(1).香名,形似篆文。 宋 洪芻 《香譜·香篆》:“﹝香篆,﹞鏤木以為之,以范香塵為篆文,然於飲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徑者。” 宋 洪芻 《香譜·百刻香》:“﹝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準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晝夜已。” 宋 張孝祥 《驀山溪》詞:“繡工慵,圍棋倦,香篆頻銷印。” 清 納蘭性德 《清平樂》詞:“寂寂繡屏香篆滅,暗裡朱顏消歇。”
(2).指焚香時所起的煙縷。因其曲折似篆文,故稱。 宋 范成大 《社日獨坐》詩:“香篆結雲深院靜,去年今日燕來時。” 金 蕭貢 《擬回文》詩之三:“風幌半縈香篆細,碧窗斜影月籠紗。” 清 汪懋麟 《三月晦日漫興》詩之四:“靜看香篆低簾影,默聽飛蟲繞鬢絲。”
修真
道教謂學道修行為修真。 唐玄宗 《送道士薛季昌還山》詩:“洞府修真客, 衡陽 念舊居。”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敘畫》:“畫人物必分貴賤氣貌、朝代衣冠。釋門有善功方便之顏,道像具修真度世之范。”《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其次者修真煉性,吐故納新,築坎離以延年,煮鉛汞以濟物。”
道心
(1).指天理,義理。《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蔡沉 集傳:“心者,人之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者也。指其發於形氣者而言,則謂之人心,指其發於義理者而言,則謂之道心。”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道心者,喜怒哀樂之未發者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大心》:“其直指人心見性,妄意天性,不知道心,而以惟危之人心為性也。” 馮友蘭 等註:“ 宋 儒認為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慾。天理是精微的,人慾是危險的。”
(2).客觀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漢 王充 《論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空言虛語,難得道心,人猶不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爰自 風 姓,暨於 孔氏 ,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 陸侃如 註:“道是自然之道,那么道的心應該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3).佛教語。菩提心;悟道之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四·釋道溫》:“義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測。”《壇經·般若品》:“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西遊記》第一回:“只見那班部中忽跳出一個通臂猿猴,厲聲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
杜海亨名句,登太和山名句
名句推薦
屋畔危岑聳佛青,客歸僧定掩雲扃
黃初庵《題靈鷲寺》